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最令学生们心动的假期到来啦!如何在这个暑假里玩好、体息好、吃好还过得充实有意义呢?不可不看我刊独家秘籍——  相似文献   
2.
梓轩 《同学》2004,(11)
金色的阳光,澄净的天空,成行的雁群,如锦的枫叶……这一切都在宣告:AUTUMN ISCOMING。美丽的季节里,想约上几个好友,背上行囊,一起走进大自然吗?想燃起篝火,自己制作香喷喷的烧烤,与朋友一起分享美味和快乐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来吧!  相似文献   
3.
焱灴,37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北京晚报总编室副主任、深度报道部主任,现任北京晚报时事新闻中心主编。 1997年7月1日编辑的《香港回归版面》获1997年中国晚报新闻奖好版面奖,1997年度北京新闻奖优秀奖; 1998年采写的《1998洪水告诉我们》获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0年8月15日采写的《美联社报道张健渡海有点意思》获2000年度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00年9月18日采写的《金牌英雄的心理医生》获2000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北京新闻奖三等奖; 2001年11月14日编辑的《本报记者将入世槌带回国》获2001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2年10月8日采写的《7.6%!全球为之欢呼的数字》获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02年编辑、采写的《速读中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翁炫  梓轩 《同学》2004,(11)
“哈”字,最早源于闽南话,是中国台湾青少年的流行用语,意思是“非常想要得到,近乎疯狂程度”。“哈日”、“哈韩”就是近几年兴起的时髦新人类用语。要“哈”一样东西,往往就会全情投入,从穿着打扮到思想行为都要彻底来个“零”距离相似。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眼中“严肃”总是老师的代名词。其实不然,老师跟我们一样也是平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一样有七彩人生。看看下面的精彩小镜头,在暴笑乏余,你是不是也会感慨:“哇,原来老师也可以是这个样子的呀?!”  相似文献   
6.
手臂、小腿、脖子最最流行的装饰是什么?如果你认为是项链和手镯就太土气了,让重庆的PALS告诉你吧。来,“现在最IN的装饰是什么?一、二、三”——“人体彩绘!YEAH!”听到“人体彩绘”四个字你是不是吓了一跳:“这可是违反学校规定的呀!”别紧张,人体彩绘不是文身,两者是有区别的。真正的文身不但要受皮肉之苦,而且也是学校家长明令禁止的,而人体彩绘就不同了,它不仅让你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想要多酷就有多酷,想要多Q就多Q,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随意“消灭”掉,还你“学生身”,不像文身是永久性的。这样偷偷的“越轨”,学校家长可是不知道的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