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韩诗外传》中的很多章节剪裁前代经书、史书、子书中的材料,叙述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以及曲折紧凑的情节。语言亦简洁凝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其蕴涵了多方面的小说因素,对后世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只有发展民主才能平稳地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给予民众充分的言论空间,才能更好地实现公众参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持社会稳定。在自媒体环境下,如何在言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寻求平衡点,让言论自由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对应的社会管理也呼之欲出。一、微博时代适度的言论自由有助于推动社会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言论自由的程度与之前相比也有了极大提高,特别是"微博"的出现,在诸多重大社会事件中,媒体  相似文献   
3.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武薇 《教育学报》2012,(3):115-120
《大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启示、影响和沾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大学之道"修己安人"的意义所在。它横贯"四书"之间成为没有缺环的完整思想谱系,更纵览古今由孔子上承尧、舜,历经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直到近代,成为一以贯之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中国乃至全球性的人文思想崩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情境下,大学之道通过现代性的诠释和转换能够也应当致力于弘扬道德尊严,解除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精神危机,以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正确处理道德与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为今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出自己的普世认识之方。  相似文献   
5.
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对高职高专外贸类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因此需要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做好该工作,需要从教学两方面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陈旧做法,并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克服学习上客观存在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曹植的咏物赋在吸取前代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将曹植的这类作品放在建安这个咏物赋发展的转折时期的大背景中考察,指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对全面认识和评价曹植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颜元以习行之学为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形成"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实学教育思想体系,开经世济民之新,担负振衰起弊的历史重任。颜元以培养"通儒"与"专才"相结合的"实才实德之士"为教育目的;主教漳南书院,将"三事"、"六府"、"三物"的"事物之学"注入了时代精神,渗透了西学要素;以"主动"、"习行"为主要教学方法,批判虚妄不实之偏和空疏无用之风,将经世致用思潮推向了新的高度,体现划时代的历史价值,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昶  武薇 《新闻战线》2012,(9):24-26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新闻界也来到了穿越前行的关口。"走转改"不仅契合了中国新闻媒体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体服务中国改革发展大局的新的尝试。去年以来,各级主流媒体响应号召,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