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数字阅读经历了互联网阶段,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是资讯内容的时代,是以"免费"为基本特征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优质版权内容的时代,为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上网的代价很大,不但上网费很贵,电脑也很贵,网上支付条件不成熟,上网的局限性很大,因此真正的优质内容也比较缺乏。而移动互联网一出现就建立了付费的概念,手机短信每条两毛。但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是随  相似文献   
2.
过去所说的数字出版的概念比较宽泛,包含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发行。现在,将数字发行、数字出版、数字制作正式做了区分,这对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西方的定义中基本是财产权.所以一切问题都围绕着财产认定、财产归属来进行.所谓“合理使用”也是建立在保护财产权的基础之上.著作权与科技专利以及物质产品最大的区别是:它能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认识,产生社会效应.所以对于著作权的认识要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来看,特别是要基于这个社会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汤潮 《出版参考》2005,(9S):1-1
近百年来,中国注重把眼光瞄向西方,学习他们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优秀文化,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舞台。我们的图书、期刊等,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只能是边缘点缀,无法进入主流市场。这对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对世界了解中国都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5.
正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进政府报告以来,社会各界都在为推动全民阅读而努力行动。一个国家的创造力与其人民的阅读密切相关,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也与阅读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创造了GDP增长的奇迹,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必须看到,如果我们一心追求物质财富增长却忽略了精神财富的增长,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中国注重把眼光瞄向西方,学习他们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优秀文化,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舞台.我们的图书、期刊等,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只能是边缘点缀,无法进入主流市场.这对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对世界了解中国都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7.
汤潮 《出版参考》2009,(16):15-15
亚马逊的kindle将阅读器和图书杂志内容捆绑销售,两个月销售达到40万台,数字出版似乎找到了一个赢利的突破口,可是这里存在价值链的严重失衡:一个Kindle,200多美元,最大的赢利者,不是读者消费者,不是内容生产者,而是硬件制造商。在网民已经超过3亿,移动用户已经近7亿,3G时代已经到来的中国,我们到底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建立一个数字出版新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8.
哲学中有正、反、合的认识论。认为人类发展和认识规律类似于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综合肯定的逻辑循环。我们借用这个概念,来看看从传统出版到互联网出版,再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出版,以认识它们的基本特征。历经千年的传统出版为"正"。这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它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在中国出版是一种特权,是社会认可的象征,它不仅需要作者的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 数字阅读经历了互联网阶段,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是资讯内容的时代,是以"免费"为基本特征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是优质版权内容的时代,为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上网的代价很大,不但上网费很贵,电脑也很贵,网上支付条件不成熟,上网的局限性很大,因此真正的优质内容也比较缺乏.而移动互联网一出现就建立了付费的概念,手机短信每条两毛.但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是随着智能终端的成熟和3G的普及而真正成熟的.  相似文献   
10.
站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完善数字版权法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潮 《传媒》2010,(8):10-12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发生的"龙源事件".很多人可能感到奇怪:龙源期刊网作为一个版权内容网络平台,10多年来签约数千种期刊都没有遇到版权纠纷,为什么遇到了第一起额度并不大的诉讼就要以抗拒司法执行这样的激烈方式来处理,岂不是因小失大?其实,这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漠视著作权人的利益,更不是不尊重司法.作为事件的当事人,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