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在巴尔扎克时代,巴黎的文人们一度热衷于“城市生理学”,像医生描述身体细节及其活动一样来描述巴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建筑、街道以及生活于其问的形形色色的人群及其各种活动。巴尔扎克本人无疑是“城市生理学”的高手,他可以在一篇小说的开头用几十页来静态地描写一条街道,从那种绰号叫“断头机”的窗子的复杂结构,一直写到窗子下面站着的一个年轻人的衣袖的滚边,其详尽的程度,几乎可以使读者成为一个理论上的木匠或者裁缝。  相似文献   
2.
现代生活和现代都市的关系应予讨论。波德莱尔在19世纪中期发现的巴黎已经显现出了现代都市的特征:碎片化和瞬间性。之后,西美尔在柏林也发现了大都市和精神生活的复杂关系。接下来的本雅明重新考察了现代巴黎和现代生活的关系。波德莱尔、西美尔和本雅明的相关论述为今天的都市论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毫无疑问,80年代中后期,解构主义在中国占据了一席之地,一批批评家簇拥在解构主义这面大旗之下,雅克·德里达和罗兰·巴特成为批评家的热门话题,“边缘”、“解构”、“延异”、“逻各斯中心”、“差异”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界的时尚语码,文学批评家——更多是年轻人——对解构主义显示出空前的热情。显然,关于解构主义的这种热闹不能用“一时冲动”进行解释,那么,中国批评家对解构主义的青睐是否有一种尚未公开的背后密码?解构思想在中国大陆是否有一种本土语境?对解构思想和中国批评家的解构操作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洞见”和解开这个隐秘的密码。  相似文献   
4.
按照桑巴特的说法,一旦花费超出了必要的开支,这就是奢侈。那么,这种超出必要开支的奢侈,就纯粹是无用的浪费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没有必须的实用效果的奢侈?显然,这几篇文章的作者都表明了奢侈显而易见的意义:即奢侈总是同某种名声相关,同某种符号资本相关,同某种想象性的社会地位相关。奢侈,尽管它越过了实用的范畴,放弃了使用价值,但是,它获得了符号价值。奢侈行为将人们安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等级范畴之中,人们看重的是"通过奢侈品消费所获得的身份认同"(朱珊)。奢侈行为,  相似文献   
5.
福柯在中国     
20世纪80年代构成了现代中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氛围和知识氛围。此时,毛泽东所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由于“文化大革命”引发了一些悲剧性后果,这样,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受到了知识分子的质疑。“文化大革命”也在党内遭到了批评。邓小平倡导面向西方世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现代和当代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6.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论道德的谱系》) Friedrich Nietzsche,Vintage Books,1989一尼采借助于狄奥尼索斯和赫拉克利特表达了他的希腊世界观:世界是一个审美游戏,世界和生命没有被罪恶感和道德感所捆绑,世界在无穷无尽地生成和变幻,世界是一个力的积  相似文献   
7.
1982年哈贝马斯与福柯曾在巴黎短暂一晤。作为两大“思想阵营”的主帅,他们试图通过这次会面,能够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这两个形同水火的知识体系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沟通,而且,知识界对他们这次会面的成果也怀着极大的期待。但事与愿违,两人根本谈不拢,甚至,在话语层面上,他们都像是各说各话。不过,这种会面不可能有第二次,因为两年后福柯就病死了。他的离世,带走了一个激烈的时代,但他所启发的那种思想在新保守主义的时代却像暗流一样渗透于社会和思想的各个领域。对于哈贝马斯个人来说,当初未能从福柯的思想中获取一种关于权力无所不在的灵感,的确是他的知识谱系上的重大缺憾。当他继续致力于他的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并将其化为大欧盟的历史蓝图时,他无疑是在从事一项庞大的乌托邦工程。两年前欧盟宪法在法国的受挫,对哈贝马斯来说,悲剧性地证明了他的理论对手福柯的先见之明。当哈贝马斯回避无所不在的权力的时候,权力却暗中挖空了他的乌托邦大厦的地基,导致其最终的塌陷。话说回来.哈贝马斯对福柯的思想灵感的拒绝,源自他本人的理论构建的目标。如果他让福柯出没于他的理论大厦中,这一大厦在还未封顶前就将显出千疮百孔。为完成这一计划,他必须将福柯排斥在外,但在外面的福柯最终证明还是在里面。他是一个无孔不入而且到处捣乱的幽灵。于是,哈贝马斯成了一出历史悲喜剧的主人公:他在后现代的知识氛围中致力于构建一个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而那大概是完不成的。  相似文献   
8.
理论的逃逸 陈永国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本书跨越了批评理论的三个阶段.最初是以索绪尔语言学为发端的结构主义阶段.这是60年代法国独创性思想的开端,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叙事学和各种各样的文本理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试验.文学借助于语言学的模式得以认知,人们第一次将主体和历史逐出了批评的视野,并将文学驱逐到语言结构的牢笼中:文学研究的法则,在语言学的法则下展开.  相似文献   
9.
抹擦和修炼     
卞青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工作方法,他先是用墨汁在画布上涂写,让画布充满特有的黑色图案。这些图案有各自的特征,有时候看上去是一个具体的造型,有时候看上去像是大自然的片段,像是模糊的山水景观,有时候也像是毫无意义的纯粹的色块。随后,卞青开始在画布上用不同的浅色颜料对画布进行再次涂绘,而且是一遍遍地涂绘,直到画布上最初由黑色墨汁所构造的图案变得隐隐绰绰时为止,或者说,直到卞青自己满意时为止。这最初的黑色图案最后变得如此地模糊,如此地稀薄,以至于人们只能在那种浅色的画面上看到一些深色的墨迹,这些墨迹让浅色的画面显得有点“脏”,仿佛画面被不小心地污染了一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