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6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新闻,颇为引人注意。兹将这一条消息引述如下: 美国目前有一张颇为流行的“快餐式”报纸,这张报纸的特点是消息报道简明扼要,三言两语道出读者最关心的事情,最长的消息不超过300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题。这种报纸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 这条消息给了我们以什么启示呢?它告诉人们:新闻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必须向“短些,短些,再短  相似文献   
2.
“通俗──农村专刊追求的目标汪玉春如何编辑好党报农村专刊,让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农村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是许多报纸编采人员着力探求的一个问题。烟台日报自今年扩为8版后,也为农民增加了一个版面,叫做《现代农村》专刊,每周出版一期。这个专刊同读者见面以后,...  相似文献   
3.
在不少作者和读者心目中,新闻评论包括专栏评论的先天性的弱点就是枯爆、干巴,缺乏文采。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就像一切文章一样,新闻评论完全可以写得生动活泼,文采飞扬。在这个方面,专栏评论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专栏评论是署名评论,在报纸上又都是属于“花边文章”,因而它比评论员文章、编者按语  相似文献   
4.
制作出一条好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有许多方面的要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新闻评论的标题要包涵着一定的美学意蕴。本文就自己写作新闻评论的实践,对新闻评论标题的美学蕴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新闻评论的标题要讲究含蓄美 所谓含蓄美,就是将丰富生动的内容,以藏而不露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标题《听说吃饭也得奖》、《悄然发生的变化》,就具有含蓄美。前者从某饭店为了鼓励公款吃喝,竟然公开宣布在他们那里一次消费500元以上者可以得到一块瑞士手表的奖励说起,严厉抨击了这种不正之风;后者从对剧变和渐变的分析入手,讲述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告诫人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拒腐蚀,永不沾,保持住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这  相似文献   
5.
说长道短     
说长道短报纸广告应有度作为报纸来说希望广告创收越多越好。广告愈多必然要占用版面愈大。作为订报人来说,希望广告占用版面少些再少些。如何解决读者与办报人之间的矛盾?我认为扬子晚报的做法很好。他们为了读者利益,面对大批排队做广告的厂商,对广告的安排坚持雷打...  相似文献   
6.
如果写作时从人的思维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那么可以把它归结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方式。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相反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从中归纳出一些发人深省的东西。下面,我们从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两篇不同评论入手.来分析一下新闻写作中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1997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华东版上刊登了一条新闻,说在日前举行的浙江省山区开发扶贫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在会议上宣布:在温州,今后企业搞庆典活动邀请党政领导同志参加庆贺,必须先交纳扶贫费。同时,他还对交省的数担作了“明码标价”:邀请市委…  相似文献   
7.
纵观那些办得好的报纸,无一不是与他们有一些高水平的评论专栏有关。这些评沦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文汇报》的《虚实谈》、《解放日报》的《新世说》等等,以其刊登的文章切中时弊、富有文采、短小精悍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专栏评论的重要作用,吸引了一大批作者为其撰稿。但是许多作者感到,专栏评论的稿件不仅文章难写,而且标题也难作。那么,怎样才能为专栏评论稿件制作一个好的标题呢?本文根据自己的写作体会,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有些新闻报道在真实地反映现实方面打了折扣,该批评的不批评,甚至反面文章正面做,大肆表扬。久而久之,许多报道失去了读者。然而,也不尽然。有人就用一种“发散思维法”读新闻,即把报纸上报道的内容试着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你别说,这种读报法,还真能把报纸读出味道来。  相似文献   
9.
先来看两则例句:“铁将军”把门女厕所的思索。(《烟台日报》1993年2月28日)市委全委会出台多项好措施。(《烟台晚报》1992年12月5日)在上面的句子中,“把门女厕所”、“出台好措施”的用法是否规范呢?我认为是不规范的。因为在这些句子中,一些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把门”、“出台”等错带了宾语,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错误。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大多数动词能够带宾语,如读报、买书、视察  相似文献   
10.
可贵的“提价”汪玉春几个错别字的分量有多重?在不少人的眼中这恐怕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既然微不足道,那就谁也不会认认真真把它当一回事。这才导致了所谓“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这才使图书报刊编校中的差错成了困扰新闻出版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