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主要探讨清初至民国时期民间劝善方式之传承关系:从宣讲圣谕、宣讲拾遗到说善书的演变。善书与圣谕、官箴、家训、蒙学等劝戒教化文献,在明清时代社会广为流传。清代善书的传播方式、已呈现多元化的特色。不单是用文字,还有绘图、采集果报案例与说唱。劝化不限于城镇或宣讲所等固定地点,还有流动的"讲善书人",在民间寓教于乐。因此善书不仅有阅读、传抄用的案头本,清中叶以来还有供说唱用的宣讲本。清末民初湖北、四川等地区的说善书,即由清代的宣讲圣谕衍变而来。现今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善书只限于文本流传,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地方艺人不断地改良和创新的努力,此讲唱结合的曲艺在湖北汉川,显示了坚韧的生命力得以传承下来。而汉川善书,于2006年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从善书宣讲本等文献入手,对近代民间劝善方式进行研究,使善书丰厚的内涵及其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认识、保存和发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