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问卷调查数据,集中探讨了互联网使用与公民参与之间的关系.其中,公民参与包括获取时政知识、参与意见表达、参加社群组织及其活动,以及在地方选举中投票这四个维度.本文显示,互联网使用和公民参与各自都有地域和地方之间的差异,而这差异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市化程度和居民教育水平等相关;在这种差异或不均等的场景中,互联网使用对公民参与有全国普遍的正向影响.同时影响公民参与的还有(1)社会—经济条件因素, (2)心理卷入和信心因素,以及(3)传统媒体使用因素.本文所勾勒的一个总体图像是,互联网使用和公民参与两者都是各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的物质和心理资源掌握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下)潘忠党传播和文化的定义至此,我们讨论了两种传播的模式。我尽可能地探讨它们在两个不同但是相关层次上的表现:学术研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一个社会持什么样的关于传播的观念模式往往成为该社会文化活动,包...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播内容日趋丰富,文化的内涵和表现也在发生变化。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究这一问题,并将价值观念的变化作为文化变迁的核心,将传媒视为价值观念变化的伴随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陈述了分别在1987年和1995年开展的两个问卷调查的结果。这些结果显示,接触多种传媒内容与多员的价值观念相关。除此之外,这两个调查还说明在研究传媒与文化的变迁时,研究者的中心议题随时代的热点而变化,这本身从一个局部反映了文化的变化,通过这两个实证研究,本文力图显示一条实证地研究传媒与文化变迁之关系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电视与流行现象形成中的时空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与流行现象形成中的时空构筑潘忠党电视是“冷”(即“酷”的意思)媒体,已成为所谓“先知”(prophet)的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如是说,因为,电视作用于感官的过程不像印刷媒介是个线性的、逻辑的过程,而是曲线的、多回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起点是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新闻媒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而出现了一系列变化。运用传播社会学的分析,作者认为,这些变化代表了一种理论上独特的体制变化模式,并称之为“体制改造”。“体制改造”式的变化源自新闻改革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其原因是在新闻改革过程中,现行“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不变,而改革缺乏目标体制的完整设计,哪些需要改、应该怎么改等需要实践中的摸索。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新闻改革的主体必须提高其改革行为的可预测性及正当性,为此,他们采取上、下合作的途径,以经营方式为驱动,以“临场发挥”为基本行为特征,改造新闻生产中的社会关系,重构现存体制的内在活动空间,并创造性地运用改革话语中市场经济和党的新闻事业的语汇,将其改革行为溶汇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的新闻事业”这一正当化的理论框架内。作者运用实地调查的观察及访问资料阐述这一模式展开的形态,并讨论了这一形态的体制变化的普遍性以及政策制订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上)潘忠党传播媒介与我们的日常交往,包括跨文化的交往,交织在一起,与传播媒介交往是我们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的其他社会交往也交织着媒介表述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如果将我们的日常交往看...  相似文献   
7.
关于实证研究方法社会性、主观性的对话潘忠党,何海明·构筑理论就是讲故事·人们认识问题的途径·关于世界可知的假说·学者的追求—一种心理状态·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学术性、半学术性、新闻性阐述的区别·关于文献的综述与分析·实证研究在国内的前景何:您并不从事...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2009年对上海市城市居民所展开的问卷调查数据(n=2,910),比较网民和非网民之间的(1)人口和社会地位特征,(2)媒介使用频率和时间,以及(3)对媒体表现的评价.这项研究涉及"数码沟"、媒体间的竞争或补充关系、媒体评价等理论问题,并从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这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结果显示,网民比非网民拥有更多的经济和教育资源,也更年轻;网民与非网民收看电视时间相当,但网民比非网民使用其它传统媒体的频率和时间都高于非网民;网民与非网民对媒体的评价都倾向正面,但网民对网络的评价比非网民更高;网民对网络论坛或博客在体现民众利益和表达民众心声这两方面的评价高于他们对传统媒体在相同方面的评价.这些结果说明,一方面,网络媒体资源的分布体现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结构性特征: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普及也丰富了人们的媒介储备(media repertoire),并通过人们的使用经验而影响他们在评价媒体时所考虑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传播之别——解读凯里《新闻教育错在哪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对詹姆士.W.凯里(James W.Carey)《新闻教育错在哪里》的解读和评论,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1)如何解读来自美国(推而广之,即西方)的文本,(2)美国(西方)的问题与我们的问题之间有什么相互参照的意义,(3)凯里所提出的新闻与传播、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新闻实践与传媒工作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思考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有什么启发。  相似文献   
10.
“补偿网络”: 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补偿网络”是作者在讨论我国新闻改革过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分析中,作者受到传播社会学研究的启发,感到我国正在展开新闻改革,触及到一些新闻体制的基本点,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形态;由于这种资源形态的变化,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它所构筑的现实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补偿网络”概括的就是这种变化,它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首先是经济资源—分配的形态及其相关的社会关系,以及这种形态和关系在新闻媒介内容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