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敬业乐业为民造福──第三届“夏令热线特别报道”实践与收获潘新华新民晚报自1993年7月首次推出“夏令热线特别报道”,至今已是第三届,这一热线的主题是:在政府与市民、企业与社会之间开通“热线”,架起“桥梁”;发挥新闻传媒的舆论作用,推动各行各业为市民夏...  相似文献   
2.
怎样提炼句子的主干湖南/潘新华什么是句子的主干呢?“主干”比喻事物的主要部分,“枝叶”比喻事物的次要部分。“主干”与“枝叶”相对而言。一个句子在结构上起主要作用的主语、谓语、宾语三者的中心语,就是句子的主干。在句子中起修饰补充作用的定语、状语和补语,...  相似文献   
3.
公和永丝厂是继继昌隆丝厂以后的又一家“大”型机器缫丝厂.它对于上海近代民族机器缫丝工业的形成,对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特别是上海)的近代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文献的匮乏,在我国近代史论著中很少涉及这家丝厂.现在,笔者谨据已搜集到的有关文献资料,将一得之见书录于下.众所周知,国内机器缫丝业出现最早的地区是广东.一八七二年,华侨商人陈启源首先在广东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丝厂.以后十多年间,广东一直是我国民族资本机器缫丝业的中心地区.不过,当时广东办厂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它的不少  相似文献   
4.
一个世纪前,俄国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就说过:“文学不能跑在生活之前太远.”事实的确如此,越是成功的作品,越可能只描写同时代的生活所酝酿成熟的形象.文学与时代密切关联,这是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文学充分体现了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进行深刻思考和体悟后为人生努力方向寻找的精神路标。尽管在某个历史阶段显示了它的局限性,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它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终极目标的关怀,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将显示出来并引起重视。托尔斯泰的精神和美好愿望,也是我们现代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追求:为“抢新闻”正名新闻姓新。地球不停地转动,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一切,如耀眼的流星在人类的眼瞳中闪闪发亮。新闻是抢来的。为了勾住读者的第一瞥,为了抓住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无数中外新闻记者不断地追求、奔波,就像照相机的快门一样,让那动人心魄的一个个瞬间定格,让“流星”在世界上留下一个永恒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在新民晚报搞经济报道,常琢磨各报经济新闻的特色。人民日报——政策导向;经济日报——宏观分析;经济参考——硬软交替;解放日报——综合报道;文汇报——思辨阐述……对比上述各类报纸,晚报经济新闻应有什么样的特色呢?关于这个问题,报社领导和富有经验的老一辈晚报新闻工作者曾有过多次精粹的表述。我们的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同样适用于指导经济新闻的采编;“信息化、群众化、生活化”和“时令性、多样化、可读性”的  相似文献   
8.
与各种党报、机关报、日报相比,晚报开展增强改革开放力度的报道,存在四个难点。版面紧凑、篇幅短小的晚报风格,难以长篇大论地阐述改革开放的理论观点;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晚报特色,难以直接地表现改革开放的详细过程及工作经验;活跃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并具有一定经验的采编人员,虽有拚抢新闻的热情,但不同程度地缺乏系统的  相似文献   
9.
80余名外国记者赶到上海日本传播媒介紧急动员,记者太太也出动了新民晚报最先报道了确切死亡人数中国官员以开放的姿态支持记者工作  相似文献   
10.
学校尊重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现状、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教学实际而开展的创新人格教育,它着眼于对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科学等内容的教育,重在教育实践,旨在人的心灵改造和人格建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