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你们的稿件怎么这一篇和那一篇都那么像呢?”  相似文献   
2.
气盛言宜     
人民日报1985年5月11日刊登的通讯《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么敞开的》,获得1985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这条好新闻好就好在有一种胆略和气势在里面。作者站在全国角度写武汉,高屋建瓴,大张大合,以武汉三镇敞开城门的艰辛、曲折与变化,向人们指出了一条改革之路,被称为是“正面报道中心大城市全面开放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3.
贵有所待     
高居于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榜首的,是新华社记者写的《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 这篇报道之所以获得评委们垂青,首先是新闻事实意义非同一般。正如新闻导语所说.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于30日下午走进北京一家医院与艾滋病人握手、交谈,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抗击艾滋病魔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高度与深度     
与一位同事说起军报去年几篇印象较深的人物通讯,其中包括《敬礼,“蓝线”中国营》、《好兵高明》、《党啊,我想对你说》等,我们共同的看法是,这几篇通讯均好在主题。我的评价是有思想高度,他却说有思想深度。到底是高度还是深度,抑或二者有什么关系?这便引起了本文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报刊只是而且只应该是‘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的表达者。诚然这种表达往往是充满激情的、夸大的和失当的,因此,如同生活本身一样,报刊总是常变常新,永远也不会老成持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马克思这句话含有两个意思,即新闻需要表达感情,但感情的表达并非易事。正因为此,深入研究新闻的情感问题有一定的意义。情感是什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高级而复杂的主观体验,如道德感、美感等,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新闻作品中的情感,无疑是指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家邓伟志在《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谈学界六大顽症,其中一个是“论文无论”。何谓无论?按照汉语词典解释,论作为动词,指分析和说明事理,着重在是非,论的结果是做出判断;作为名词,论指分析和说明事理的思想观点或文章。这么说,“无论”就是无分析说明,无思想观点。“文所以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9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读“虽肯定党报的权威性,但也提出党报过于呆板,远离普通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今天所以来谈这个话题,是因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正被重新建构权威性.亲和力、贴近性三位一体的样式”(樊昌志)。就是说.权威性已不能单独成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亲和力在报纸宣传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又确实存在亲和力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有论说,观点言论的竞争,正在成为报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且不说如此论断是否带有一点渲染,但它确实能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不仅是党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也是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