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各国文化   1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之所以传播百世,生生不息,自有"健"的内质和"易"的精神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有些人以为陈旧的消极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其实亦有接近现代科学的学术风格。这就是实证原则。研究和理解国学,应当注意到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实证原则。国学之所以绵延长久,并且显现出适应现代社会条件的新气象,正是因为实证原则是符合科学精神的,也是符合进步趋向的。中国学术的实证传统在20世纪某些时段的"不遇"遭际,作为学术史和文化史的曲折表现,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
在吕思勉诸多史学论著之中,《秦汉史》是断代史中最值得推重的一部。《秦汉史》也是能够集中体现这位卓越的史学家的科学精神的著作。吕著《秦汉史》对秦汉历史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其中不乏创见。吕思勉对社会生活情景研究的重视,也实现了积极的学术引导作用。吕著《秦汉史》采用了特殊的体例,这种新体例的创制,带有摸索试探的性质,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是对于史学论著中断代史撰述方式的进步,毕竟实现了推动。  相似文献   
3.
《汉书》卷三○《艺文志》说兵学渊源:"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洪范》八政,八日师。孔子曰为国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明兵之重也。《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耀金为刃,割革为甲,器械甚备。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自春秋至於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张良、韩信都在秦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资质。他们对军事学遗产的熟悉,使得后来有条件对兵学文献进行学术总结,说明当时的社会,有兵学之书得以流行和传播的条件。考察秦世兵书在民间流传的情形,可以说明秦始皇焚书对象的限定,也有益於理解秦人传统和秦代世风,中国文献史乃至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特殊侧面,也可以因此得以明朗。  相似文献   
4.
古人折柳赠别礼俗的象征意义王子今折柳相赠,从很早以前开始,就已经成为富有象征意义的行旅送别形式。相传为六朝人撰写,记述秦汉时期关中历史地理的《三辅黄图》一书中,卷六"桥"条下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王...  相似文献   
5.
新疆汉代烽燧是汉北边长城防务体系向西域延伸时修筑的军事设施,当时亦服务于屯田和邮驿。至今挺拔矗立的汉烽燧体现了工程史和战争史上的创造,也是边疆开发、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汉代是西域地区文明冲突激烈、历史进步鲜明的英雄时代,高大的烽燧可以看作这一英雄时代的纪念碑。西域英雄时代的创造者是各民族群众。西域史漫长进程多数时段的主流表现是在各民族和谐交融背景下的平静从容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的朝那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秦汉历史文化记录中留有深刻印迹的朝那湫,曾经是国家蔡祀圣地,也是民族文化交汇的象征。朝那湫的水文地貌形势曾经发生变化。考察秦汉时期朝那湫及其相关现象,不仅有益于深化对于当时宗教文化和民族关系的理解,也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当时生态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儒家倡导的"和合"追求,在汉代正统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行政实践中,心怀"政畏张急"意识的循吏们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吏治的榜样.江南的开发,因受纳来自北方数量众多的移民而实现了跃进.北方移民与原住民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区域政权的关系,儒学主流与地方文化的关系,都在"和合"的主题下得到合理调整."江南"循吏的政治文化表现,更是东汉史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华阳国志》有关陕西安康地方“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的记录 ,是关于可以大略确定地点的女娲传说的最早的记载 ,正与平利“女娲山”遗迹相合。关于所谓“作道” ,本文理解为一种宣传神明力量确定神道、推行神道 ,即提出和维护某种规范 ,确定和强化某种秩序的一种惯用的说法。据说出土于平利女娲庙附近的若干件与女娲传说有关的刻铭古砖 ,本文选择与秦史有关的一件 ,对于其可靠性提出了否定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何德章教授撰文《〈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的几个问题》 ,肯定了张岂之先生任总主编的高教版《中国历史》“是迄今叙事跨度最长的一部中国通史 ,且内容充实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全书不以社会形态作为划分中国历史发展的标准 ,在与王朝更替相关的政治、军事内容之外 ,突出叙述中国历史上的经济进步、文化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等 ,更能反映中国历史的总体面貌 ,令人耳目一新”。何德章教授在肯定全书“优点甚多”的同时 ,也指出其中“存在一些缺陷” ,特别就其中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提出了不少批评。何德章教授…  相似文献   
10.
杨棨《镇城竹枝词》记载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镇江史事,涉及战史记录、官场表现、社会风潮,以至《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的“镇城风景”,使得我们对相关史实的认识,可以由于得到更为具体生动的信息而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