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品文的兴盛代表了晚明散文的时代特点,它摆脱了过去散文庄重古板、宗圣载道的传统,注重描写日常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品文往往从平常细琐之处下笔,“平”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平”并非平淡无味,平铺直叙,而是娓娓叙来,情趣盎然。到了明清易代之际,张岱的小品文集中更体现了“平中之奇”的艺术特色。就其文中这一特色作以论述,并分析其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以来,红旗渠以其巨大的精神价值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文学创作活动始终伴随着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创作实践亦在随后的岁月里愈加丰富,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深入认识并持续挖掘红旗渠题材的文学价值,把握这一题材创作的变化规律,可以丰富人们对红旗渠精神的认识,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繁荣该领域的文学创作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体现着编选者的审美评价标准,欧阳炯为其所作的叙则从理论上给予了认同和张扬。因此,欧阳炯的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词论专文,而且他所阐述的词学审美标准,也就成为中国最早的词学批评标准。《花间集叙》所张扬的词为艳科的理论,是在六朝以来诗人们对“情”的特殊理解的影响下,对晚唐以来诗歌审美倾向和词体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欧阳炯对词的侧艳品格的确定,还与他对词和音乐之密切关系的深刻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4.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5.
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唐代边境战争性质不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历来对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价值有不同的评论.由于边塞诗是特定社会现实下产生的抒情诗,所以把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倾向定位于诗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现实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般情况下,最能代表一个文人才情水平的莫过于诗歌,汪洋恣肆的鸿篇巨制固不必言.就连短小精悍的律绝也能很好地反映作者的才华与志趣。对于文人来说,自己的才华渴望着为世人所认可,“了却君王天下事”如无可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便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倘或运气不错得以走上仕途,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诗歌的这种表现功能,到唐朝以后被统治者发挥到了极致,其标志是一种新的、主要用于考试取士的诗体应运而生,这就是试帖诗。  相似文献   
7.
出现在清中叶的自传体笔记《浮生六记》注重表现日常生活和真情实感,具有别开生面的女主人公形象,是作者精心剪裁的回忆录.它是在深厚的文学体裁背景下产生的,是在广泛继承陶渊明以来自传体笔记传统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更是晚明以来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作者对自身独特人生境遇的感悟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组简讯     
日前,河南省唐河县农民通讯员金少庚的新闻作品集《金少庚新闻作品选》由香港天马有限公司出版发行。据悉,农民通讯员出新闻集,这在全国尚不多见。 《金少庚新闻作品选》共精选作者12年来在各级报纸、电台、杂志等媒体发表的消息、通讯、社会透视、新闻调查等196篇,50万字。 今年29岁的金少庚是唐河县桐河乡人,17岁因家中贫穷,辍学后爱上了新闻写作。他凭着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和对新闻写作的喜爱,白天采访、劳作,夜晚在油灯下爬格子,写出了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近5000篇,头版头条126篇(条)。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