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敦煌唐写本P.2529号卷子系现存敦煌写本《诗经》中篇幅最长者,并被认为是"依六朝善本"抄成。从文字学的角度予以考释,发现其中的"古文"、"籀文",不仅有利于对《毛诗》原文意义的理解,而且对研究汉字的古音、古义和最初的形义关系都有重要的实证意义。本字、源字、正字为准确理解诗句意义,厘清学界争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外,其中的通假字和简体字,对于研究古音通假和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穆晶 《记者摇篮》2009,(11):64-64
电视法制节目是以普及法律知识、分析案件前后的法律意义,为电视观众提供法律服务为宗旨的社教类节目。法制节目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案例向人们反映出案例背后的本质,给观众提供借鉴和思考,观众在了解案件事实的情况之后,希望获得通俗易懂的解疑释惑,因此,承载着教育和人文关怀目的。  相似文献   
3.
4.
5.
李索  穆晶 《文化学刊》2012,(1):169-172
对扫帚成精故事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南朝的《异苑》。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扫帚精既可以是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是捉弄人的反面形象。西方的民间故事里,也经常出现飞天扫帚的形象。中西方文学中的扫帚虽然都具有某些神秘气息,但在中国文学中,扫帚精往往具有人的特质;而在西方文学故事里,扫帚精更侧重于工具性。二者的不同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天人合一;西方人侧重具体事物本身,并且更相信人对环境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6.
7.
穆晶 《记者摇篮》2009,(12):66-66
电视节目包装目前已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它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这些外在的形式要素包括声音(语言、音响、音乐、音效等)、图像(固定画面、活动画面、动画)、颜色等诸要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