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28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哲人柏拉图说过,我们若凭信念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创刊已整整十年的《新闻知识》月刊,是拥有双重武装的新闻学术劲旅。  相似文献   
2.
童兵 《新闻实践》2001,(2):18-20
2000年11月6日起,浙江日报推出一个名为《钱江浪花》的新专栏,每天一期,一期一篇,或介绍浙江某市县的一知名产业,或报道一名牌产品,或歌颂一先进人物,令我这个浙江游子读来感到振奋、激动、自豪,有时甚至惊讶。各地读者看到这些报道,也不由自主地为浙江的这些了不起的成就拍手叫好。有的学者则指出,这就是浙江改革之路和浙江精神之所在。一个专栏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不多的。这使我想到列宁关于把报纸办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时讲过的话:用卓越的范例激励人民群众建设新生产的热情。这个新专栏是列宁指示的很好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应香港树仁学院邀请来港任客座教授整整三个月了。九十几天时间里,除了教学,便是读报看电视。一般情况下,每天读四份报,两份是文汇报公司和大公报公司出于支持文教的考虑送的,另两份是每天花十元钱在报摊上买的,买到什么看什么,左的右的连天天骂人的黄毓民先生办的《癫狗日报》都买。每天6时半,看亚视本港台晨早新闻,6时55分看无线翡翠台的香港早晨节目,7时开始收看无线国际台的普通话新闻,其中有港闻、中央电视台前一天的联播和台湾中视新闻全球报道,8时以后,再收看两个广东话的社评摘播。晚上,从6时开始至7时半,依次收看四个台的新闻。没有社交和辅导课时,几乎天天如此。读得多了,看得久了,自然有一些想法与看法,写下来同朋友与读者们交流。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邓小平一九八四年九月为《经济参考》题词:“开发  相似文献   
5.
这里说的“易地研究”,主要是指海峡两岸的新闻学研究者,互相研究对方的新闻传播,以对方的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然也有跑到对方地域去,即大陆学者到台湾,台湾学者到大陆研究当地的新闻传播的意味,但不是本文的首义。 一、情状回顾 自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及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继而在1988年解除报禁,短短半年间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媒介生态也有极大改观,开启了台湾媒介对大陆新闻报道的新纪  相似文献   
6.
从本篇开始,我们将较为详细地考察、分析和梳理毛泽东新闻思想的若干要点。首先要指出的是,在毛泽东看来,报纸是一种意识形态。有一次毛泽东谈到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他说,社会主义改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的改造,一方面是人的改造。制度不单是所有制,而且有上层建筑,就是政府、政府机关、意识形态,譬如报纸是属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直把新闻媒介看作“最好的东西”。他之所以把新闻媒介看成“最好”、“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因为新闻媒介同“革命”是紧紧联在一起的。早在68年之前,毛泽东就这样明确地提出了报刊同革命的关系。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他开宗明义地写道: 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外新闻立法史,新闻立法的目的不外两种:或限制和压制新闻自由,或确立和保障新闻自由。试以旧中国的一些新闻立法为例。从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年的大清报律到北洋军阀政府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不是强调注册登记、保证金制、事前检查制、批准制,就是规定严厉的惩治“讪谤”、违禁措施。著名记者邵飘萍抨击这些新闻立法使报界“动辄得咎”,实为“钳制言论之利器”。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以后,先后拟定《宣传品审查标准》《出版法》《新闻检查标准》等法规,无一不是变本加厉地钳制新闻自由,它们以登记制、批准制和所谓“禁载条例”剥夺人民的新闻自由。从清末到国民党政府  相似文献   
9.
1997年7月27日,香港最后一份晚报——新晚报正式宣布停刊,标志着晚报这一品种在香港消失了。这个消息给内地晚报界不小的震惊,有人甚至惊恐地呼告:晚报已不适应改革的时代了,晚报的末日到了。对此,郑州大学董广安教授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晚报的发展前景还相当广阔,同时晚报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基于此,她果敢地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晚报舆  相似文献   
10.
童兵 《新闻知识》2002,(3):51-51
不久前读到历史学家戴逸先生的一篇文章,内中谈到历史科学和其它基础学科一样失去往日光彩的原因时,提及“部分历史科学工作者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知识结构、思想观点老化,作品内容空洞,文字干巴乏味,不能撰写出适应时代需要,吸引群众阅读的作品”,希望学人们“在研究选题、知识结构、思考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重大的改进,以适应现实和群众的需要”,颇有同感。近日,有学生给我送来唐小兵、陈新华两位新闻学研究生所写的网络新闻专著《网站——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披卷浏览,顿觉一股鲜活之气扑面而来。这本书首要的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