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任务,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时代使命。不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绝不是仅仅靠摆脱“学徒状态”并进行“自我主张”就能完成。实际上,自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传到中国来以后,中国学术界最开始是积极引进和接受的,但很快就进行反思。尽管知识分子和学术界没有像欧洲思想界那样对他们自己的传统思想一直都在反思和批判,因而才在反思与批判中逐渐构筑起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但从严复、梁启超等一直到当今学术界,对西方学说的反思是比较深刻的,反倒是中国历代学者很少对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有一种很好的反思,而这种反思正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成长的必要路径。另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时代任务不仅要本土化,而且还要再世界化。  相似文献   
2.
胡键 《青年记者》2021,(12):5-5
社会科学知识大致包括本土的地方性知识和全球的普遍性知识。中国对外传播就是中国本土化知识走向世界并转化为普遍性知识的过程。纯粹的本土性知识无法形成对话,也无法产生认同。鉴于此,要加强中国话语建设。第一,中国话语必须具有可对话性。"中国话语"首先是一种本土性知识,既然是本土性知识就必须增强其可对话性,否则就是"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3.
谷虹  胡键 《当代传播》2003,(2):43-45
在市场经济主导的背景下,新闻职业道德正经受严峻的考验,关于加强社会公德意识的呼声日隆。从香港《东周刊》事件中,我们洞察到在实际新闻操作中媒体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社会效果的好坏,而且这一效果会随着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呈现出传播导向不断变化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并发展成为一种媒介无法单方面控制的舆论效应,最终影响到新闻的传播价值。本试图通过建立和运用传播效果扩散理论,为加强传媒的社会公德意识寻找更坚实的理论和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媒的社会公德意识总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而提出,并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所倡导的。但是,在众多新闻职业道德里面,相对于具有阶级威严的“党性原则”和被视为新闻生命的“真实性原则”,“社会公德意识”显得约束力不强。由于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切实的处罚体制,传媒社会公德只能通过新闻工作个人的道德良知来加以保证,依靠媒体的自省自律来实现其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们必须认识到,再不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用改革创新来解决问题,广东排头兵的位置将难以自保,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小平同志托付的任务就难以完成!”  相似文献   
6.
动态新闻催生下的"新式编辑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年的全国两会已成各家传媒的跨区域竞技场,更是一个催生创新的"新闻试验室".  相似文献   
7.
自2002年8月改版以来,《南方日报》在教育报道中探寻“高度”与民生相融的报道路径:在丰富资讯中突出整合梳理后的见解价值,在深度报道中突出“眼睛朝下”的社会关怀,真正贴近目标读者,贴近生活实际,反映群众心声。《南方日报》的具体做法是:1.满足读者读报的原始动机即对资讯的掌握,选题更集中于百姓话题,视角更贴近百姓视角,抓住重点把新闻做足做透。2.发挥机关报的政治优势,与权威部门紧密合作,尽可能抓独家新闻,找独家视角。3.着力经营深度报道,关注当前时代命题,“高度”的背后是更为深远的贴近民生。  相似文献   
8.
9.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关注发展问题,但他们并不是单纯地从经济角度来思考发展问题的,而是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冲突、生产关系的重构等来思考各国的发展的。由于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资本主义体系中产生了多层次性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因而资本主义体系内的阶级冲突就不可避免,在此基础上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构,反过来又加剧了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但是,这样一个不平衡发展的体系却创造了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性基础,它为更高的社会制度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来说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缘起对于全国两会这场气势宏大的春季新闻战役,南方日报社领导特别突出了“创新”二字,“全国两会·京粤博客”也是在这种创新的冲动气氛下诞生的。以往的采访经验告诉我们,全国两会期间会涌现海量的时政、经济、国计民生信息。这种信息有大话题,“大件事”的,也有比较“琐碎”的,它们可能只是一句入木三分的犀利点评,一个很小而值得发掘的“口子”,一个意味深长的花絮,一种“不起眼”的零星现象……这些信息不能或者没有必要“做大”,但又确确实实是两会的一部分,而且一系列类似的细节花絮,整体反映的,本身就是一个大趋势,大现象。其实,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