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建桥工人,被推选当上了劳动模范,于是记者前来采访,请他谈谈在艰苦的条件下,怎样首先想到“四化”事业,不计较待遇,不计较报酬,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不久又来记者采访,请他谈谈怎样破除封建思想,正确认识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主动要一个孩子的;过些时候,又有一些记者相继  相似文献   
2.
无须侧身     
由于速度过快,在当今的比赛中你不可能总在充分侧身的位置挥拍击球。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前,在风景迷人的湘西凤凰城,一个旧军官家庭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六年后,男孩被送进了私塾读书识字。这个生性好动的小家伙,经常趁老师一不留神就溜到外边野去。或走到街市上,看那剃头师傅刮脸的样子;留心屠户肉案上那砍碎时尚在跳动不已的新鲜猪肉;有时干脆就跑到苗人打豆腐的小作坊,一边帮干活,一边听苗妇唱歌;或者跑到山地里,爬树、钓鱼、斗蟋蟀……结果,少不了被私塾老师惩罚,被父亲责骂,还差点被砍掉一个手指。这个贪玩的小男孩后来成为中国的文学大师。他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他的作品《边城》《湘西》《长河》《湘…  相似文献   
4.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首充满了对生活的虔诚和对未来的渴望的诗歌是普希金写给朋友的赠言,后来却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座右铭,至今仍广为传诵。普希金是十九世纪初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在中学时代就才华横溢,一次在学校的公开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的文学作品,竟使主考官(当时的一位著名的诗人感动得声泪俱下,他的创作天赋从此开…  相似文献   
5.
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与作家,1861年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名门望族之家。他的少年时代是孤独而快乐的。他母亲早逝,但他从小就对大自然怀着虔诚而崇敬之心,森林、花园、青天、大地以及幽幽的窄巷、小贩的叫声、?果、萤火虫等自然万象,都培育了他本来就特别敏感的心灵。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使泰戈尔七八岁时就热爱文艺并开始写诗,20岁时出版了第一部抒情诗集《暮歌》。1912年,他的巨著《吉檀迦利》诞生了,他为此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吉檀迦利》是一部宗教抒情诗集,但作品中描…  相似文献   
6.
《新民晚报》的“谈家常”专栏,从复刊到现在,已经办到1,000余期了,每期200字左右。不过方寸之地,谈的是家常事,做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章,很受读者欢迎。“谈家常”专栏办得“近”。群众生活中的事,家长里短、恋爱、交友、养老、教子、买衣、烧饭、看戏、跳舞,它都谈。  相似文献   
7.
冯牧同志写过一篇散文——《瀑布之歌》,说他在云南边疆见过许多瀑布。这些瀑布有的雄伟壮观,有的跌岩有致,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幽深奇绝,和雁荡、匡庐的布比起来,决不逊色。他在哈巴雪山见到的瀑布,是从洞口喷涌而出,沿着三四百公尺高的陡壁洒向金沙江,好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手里擎着一只巨大的水壶,从高空倾倒下来。这绝无仅有的神秘的美,却罕为人知。为什么呢?冯牧同志说,恐怕主要是因为这些堪称奇观的自然景象,大都散在人迹  相似文献   
8.
我们台的《文明家庭》专题节目,从开办到现在已经快四年了。听众喜欢这个节目,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节目亲近,说的是家里的事儿,摆的是家庭文明的理儿,不板面孔,不强加于人,而且内容广泛,凡是家庭生活涉及的,无所不包,既可以听到家庭新闻,又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得到消遣;二是这个节目实在,不矫揉造作,播的是听众写来的稿,说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早就有科学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又作了肯定而明确的解答。毛泽东同志指出,思想理论是否正确,只有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即让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证明,“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此外再无別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毛泽东同志在这里特别用了“只能”、“再无別的”等斬釘截铁的语言,突出强调了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彻底坚持了真理标准问題上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对于这个问題,我准备从以下兩个方面来淡一些粗淺的体会。第一,对真理的检验究竟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完成检验? 在唯物主义看来,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性的认识就是主观正确地反映了客  相似文献   
10.
听而后验     
“实事求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这是做学问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对于新闻采访来说,也是必须坚持的。不是有这样的现象吗?有的同志习惯坐在办公室里的沙发上采访,听汇报,看材料,走马观花之后,便据此写成新闻。这些同志以为,情况是单位负责人亲口说的,材料是经过单位领导认定的,还能有什么差错?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即有的单位专门组织“秀才”编织令人眼花缭乱的“经验”,并且利用新闻为自己造舆论,因此,我们难免上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