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一个忠实的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听广播不看电视。逐渐地对播音产生了一些想法。播音应是和听众观众的对话李瑞环同志讲得好;“广播电视节目……只有吸引人,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播音怎样吸引人?我觉得根本的是不能从自我出发,而要从受众的需要出发。心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家正在继续学习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在学习中咱们都是结合工作、学习实际,努力寻找在自己的岗位上贯彻决议精神的具体措施。我在学习中联想到广播宣传方式方法是否文明的问题,并以“文明广播”为题,写了篇粗  相似文献   
3.
按照广播特点写稿,按照广播特点制作节目——这是老话题了。收听学习了永寿县的一次《农业科技专题》节目,我又一次感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前不久,这个节目在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比中获三等奖。它为什么会获将?首先是主题能够站得住,涉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大题目。另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它对广播特点掌握运用得比较好。报送全国参评前,在全省评选会上,有的评委拿着节目文字稿一看,说“看起来平平常常”(节目文字稿附后。本文作者对文字稿作了一些技  相似文献   
4.
热线电话节目的优势与局限根据我的收听体会,热线电话节目的优势主要是:它能直接地播出人民的心声,便于人民群众利用广播这个最强大的传播媒介,出主意、提建议,参政议政,也便于形成舆论和进行舆论监督。通过这些,密切党群关系,增进上下感情,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发展人人心情舒畅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好局面。从广播业务的角度考虑,上述优势主要是通过如下几点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广播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应十分地尊重听众,十分地重视回传与反馈,努力提高传播效率。但是这当中曾出现过反复。在“左”的路线下,广播逐渐地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以至被用作“全面专政”的工具。它无视听众的意愿,把极左的东西强加于人民,动辄以大批判开路,今日批这个,明日批那个。对群众的训斥、侮辱以至唾骂也上了广播。两种宣传  相似文献   
6.
自己走路,就是不要让人家扶着走路,不要照人家的样子走路。广播要自己定路,这个要求是早就提出来了,但自己“怎么走法”,这个问题还没有研究得很清楚。比如广播新闻怎样自己走路,这问题就没有完全解决。现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广播稿,题目叫《第一千块石碑》,是陇县广播站去年12月7刚播出的。怎样看待当前形势? 怎样进行形势教育? 这篇稿子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回答。对十年改革的成就,可以说有口皆碑。此稿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抓住了一个真真正正、实实在在为改革树立了一块高大石碑的生动事例。它以小见大,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歌颂十年改  相似文献   
8.
发展迅速 势不可当 去年九月间,我写了一篇收听陕西经济广播电台热线电话直播节目札记《广播正在到位》。(载《新闻知识》1993年第11期至1994年第1期)。动笔之初,经济台的热线节目只占全台总播出时间的17%,完稿时已超过20%,到十一月份《新闻知识》杂志刊出此稿时又迅增至占总播出时间的30%。  相似文献   
9.
处理好几个关系 为办好热线节目,还要处理好如下一些关系: 1、深与浅的关系。有人说,热线节目太浅。我想,如要换一个说法,把这里指摘的“浅”说成“群众性”,说成“大众化”,说成“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大家办广播”、“大家都来说话”,也许会更合适些。同时,世界上也不能只有深没有浅。“浅”的重要性大概并不亚于“深”。该深的浅了,不好;该浅的深了,也不好。关键是要将深浅二者组织好。据了解,陕西经济广播电台的做法是: ①以深补浅。比如以“给省长、市长出个好主意”为题,组织征文,有些应征文章是对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之作,长达数万言,既有事例又有分析,既有原则论述又有实施细则。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之后,邀请出好主意者本人亲自到直播室讲述。经济台并特地邀请有关人士到直播室同作者一起讨论,以便于作者把他出的好主意表述得更为充分。这样,就全台节目来说,就有深有浅,以深补浅。 ②热线节目与其他节目相嫁接,形成热线节目“深品种”。  相似文献   
10.
这个书名首先就吸引了我.我曾几次想过,想写一篇讨论记者素质的文章.人们对新闻工作的许多要求,都跟编辑、记者的素质密切相关。但我只是有这么个朦胧的想法,不清晰,同时编辑、记者素质应包括哪些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也没有想周全。因此几经考虑终末动笔。现在看到《记者素质与成名》,当然是格外的高兴。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只是一个很粗的轮廓,而这本书对记者素质的论述却是十分的全面、细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