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尼尔·波兹曼断言,"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中国影视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不可阻挡地影响着公众的感知方式乃至价值取向。但学界从道德角度评议其得失的情形居多,而对此现象做探本溯源工作的则相对少见。其实,瓦尔特.本雅明曾敏锐地发现电子时代审美距离已悄然变异,并深入地思考过机械复制技术背景下艺术"韵味"隐退而"震惊"感知形式突显的历史事实。从本雅明的美学研究成果来考察当代影像叙事的娱乐化趋势,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媒体功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会议运行特点和记者思维惯性来剖析会议新闻在困境中突围的轨迹,为改革开放后30年的会议报道创新梳理出一条从突出到突破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3.
学者因为亮相《百家讲坛》节目而名满天下,学者所诠释的文化经典也成了社会话题,这背后的理论信息是,电视有其独特的叙事法则。《百家讲坛》的实践表明,历史上的经典文本要服务于当下和未来,故事形式有其正当性。本文认为,电视讲座类节目不同于一般个体的学术活动,集体性的运作过程已把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传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它未必导致传统文化的虚无化,相反,文化精英借助电视媒体,可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电视借助文化精英,可实现栏目的品牌化运作,完成文化权威身份的塑造;将传统文化的故事讲精彩,历史理性中的合理部分必然更广泛地作用于国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保障和救济机制还在逐步完善,弱势群体特别期待借助新闻报道,帮自己走出困境;媒体也经常聚焦一些特困家庭,推动公众的善行义举。每一个扶贫济困故事都在诉说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并在亲人与熟人之外集聚起大量的同情心、怜悯感。因而,弱势群体与新闻媒体互动而形成的一系列苦难叙事,也有利于当下伦理关怀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电视要做其他媒体做不了的事,真人秀节目当属其一。从近年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态势看,这一节目样式将来只会更多不会更少;麦克风在普通人手里流转,青年一代的自我表欲获得了广阔舞台,电视话语日趋多元;于是,大众影响大众的议题成了当代传播学的显学。本文的观点是,面对沸沸扬扬的世俗欲望,主流媒体应着眼于健康理性的人格建构,即直面普通人较量意志、情感、智能和技巧的过程,且不断发现其中可贵的人性、品质、品格与品位,以此谋求真人秀节目的创优、创新。  相似文献   
6.
蔡华栋 《东南传播》2011,(4):133-135
当代宏大叙事越来越关注重大事件对个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它一方面导致了宏大主题叙述的轻巧化,一方面提高了限制叙事艺术的成熟度。本文以纪录片《老兵的心愿》的创作实践为例,证明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远比简单地讲述、演绎、复制主导话语,更具传播效力。因为普通人物的心里装着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瞄准事件中鲜活的人,所曳出的事件将一并带出历史的深层和表面。一个关于历史往事的纪录片,如果充分展示其思想情感与社会走向的一致性,它往往是一个有史诗意味的献礼片。  相似文献   
7.
蔡华栋 《今传媒》2010,(2):46-48
生活富足后人们自然更讲究健康与美。消费时代,追求肉身的健康与美往往屈服时尚标准。此伏彼起的选秀竞赛表面上重视内在修养胜于外貌,但选秀的标准与其说看重身体的内在意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