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色情化——不容忽视的病态传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 中国 加 入世 贸 组织 ,新 闻 媒体 之间的 商业 竞争 已 近白 热 化程 度,为 了提 高事关 生存 和发 展 的发 行 量、收视 (听 )率 及点 击 率 , 各 路 媒 体 的 豪 杰 们 使 尽 浑 身 解数,大显 身 手,满足 了 这个 时代 不 同人 群对于 资讯 的需 求 ,然 而,其 打斗 正  相似文献   
2.
谢常青 《新闻界》2005,(3):104-105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写作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美国新闻学者的这一新闻理念,使“新闻故事化”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以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以至达到共鸣等显著优势同样引起中国记者的兴趣并付诸于广泛实践,在新闻界兴起别样的新闻表现风格。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味的状态,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大幅度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  相似文献   
3.
谢常青 《新闻界》2005,(5):142-143
现代新闻写作向来强调背景的运用,新闻主体事实的意义昭示通常不能离开新闻背景.与一般新闻不同的是,深度报道对于新闻背景的重视与依赖更为突出,其使用新闻背景材料的份量要远远超出其它任何新闻文体.有学者总结,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常应包括12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义.分析这些指标可以看出:一篇好的深度报道不仅要整合历史的、现在和未来的多种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还要整合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的背景,以使置于其中的新闻事件能深刻体现出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这样才能把新闻报道的“深度”予以确切体现.可以说,妥帖恰当地运用好新闻背景,是深度报道写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5.
辨析“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意识作为一种传者意识,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头脑中有关受众的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心理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是传者为着心目中“隐含的受众”的需求而进行传播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使传者从受众的角度去关注社会、关注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新闻改革以来,受众逐渐被看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地位不断突出、彰显,由此派生出的受众本位意识也在新闻从业者中建立。受众本位意识的凸显,的确加快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对我国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6.
秦牧同志是当代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散文作品具有一种特殊魅力,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知识性和趣味性之中是其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国内外文坛的重视。本文试图探讨秦牧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创作特色及风格基调,希望对文学习作者能有辅导引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在1940年2月1日写的《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一文中,曾经用了“司马昭之心”这个成语。文章说:“盖自汪精卫倡言反共亲日以来,张君勱、叶青等妖人和之以笔墨,反共派、顽固派和之以磨擦。假统一之名,行独霸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相似文献   
8.
探讨从700年前南宋灭亡时诞生至今的澳门文学发展历程,提出澳门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概述当前澳门文学的创作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史的角度,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新中国诞生初期(1945.10—1950.1)的香港文学现象。记录了革命作家的文化活动和介绍了他们的创作概况,评介了以香港社会为背景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语言之于新闻,就像语言之于文学一样。汉语修辞手法既然能为文学作品的写作所用,自然也可以为新闻作品的写作所用。在新闻作品中恰当地运用汉语修辞手法,可以使新闻语言确切精当、朴实简练,摆脱其干巴枯燥、僵化呆板、没有新鲜感的痼疾,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一、引用引用是指借用现成的话语(警句、成语、诗词、俗语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称引语、用典。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令人玩味不尽、抽绎无穷的精语妙言,它们或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或绮丽精妙、脍炙人口,称得上是千凿良玉,百炼精金。如果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地引用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