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前些时,有几家报纸报道说,在北京市西直门八道湾11号发现了鲁迅先生撰写《阿Q正传》一书的手稿。因此这些报刊就把八道湾11号称作“阿Q的诞生地”。 人的“诞生地”就是人的籍贯。 但是,阿Q有籍贯吗? 翻开《阿Q正传》第一章,鲁迅先生就特地写道,他“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也“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因此籍贯也有些决不定”。 像鲁迅这样的大文豪,连人家的姓名籍贯都闹不清楚就提笔给人家写传记,岂不荒唐? 要想了解鲁迅为什么这么“荒唐”,就请看鲁迅  相似文献   
2.
信不信由谁     
前些时,收到一张表格,是某新闻研究单位寄来的抽样调查表,表格中栏目之一是新闻的“可信度”,是要调查人们对当前新闻报道是否相信和相信到何种程度。这一栏中又分为“可信”、“基本可信”、“不可信”和“基本不可信”等项填表者不必署名,因此,是可以说些真心话的。我思索了一番后,本来是想填写上“半信半疑”的但表上没有这一栏,只得在“基本可信”上勉强划个圈。我之所以在“基本相信”这一格划圈,是因为我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是不十分相信的,咱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信不信由你”或“信不信由他”,现在人家来向我做调查,那自然该是“信不信由我”了。但我的信与不信又由何而来?我认为,从最根本点来说,可信与否,应该是由  相似文献   
3.
一、内容入手从义到文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是他们的所做、所见、所想、所闻。“内容入手,从义到文”,一符合小学作文和小学生学作文的客观规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二.可以改变小学主作文难,教师指导批改难的局面,使作文成为一项轻松、愉快的教学系回。要让学生作文内蕾丰审条彩,生动活泼,一般和采用下述几种历法:1@起学生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儿的的生活是烂漫多彩的,天真无邪的,童趣盎然的·2、提醒学生认识自己冒边的…  相似文献   
4.
这里提出的是我已经观察和思考了一年多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新闻工作在人民群众中向来享有高度的声誉,人民信任我们,赞美我们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我们自己也引以为荣,足见我们的职业是多么神圣、何等高洁和光荣!但是,近来在我们新闻界即在报刊版面上和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中,却出现了数量不少的,同我们的神圣而高洁的职业道德相违背的,因而是令人十分痛心和羞愧的现象——广告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题等),也可叫做“变相广告”,还有同志管它叫“有偿新闻”。就是使为厂家推销产品的广告摇身一变,变成编辑部的新闻报道,用“消息”、“通  相似文献   
5.
不少新闻记者在报道球类比赛、特别是有我国参加的国际性球类比赛时,往往喜欢采用一些军事术语。如把双方之间的较量称作“作战”,把对方队员称为“敌方”等。6月4日有家报纸报道“世界女排四强”比赛《中国姑娘六战全胜获冠军》的新闻中,把日本队领队观看中国队的比赛说成是“侦察敌情”,而把中日两队之间的比赛干脆叫作“中日之战"。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新闻界的业务研讨文章中,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术语)叫作“受众”。那就是,把我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都称作“受众”。 起初,我是在广播电视界的业务论文中看到这个新名词的。近来,在报刊界的业务研讨文章中也常常碰到它。 我承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多个领域)语言、文字必然也会同步发展。新名词,新词组,新行话,新术语甚至新单词都会不断涌现。但我们在创造这些新词语时,必须注意这些新词的科学性、严密性和习惯性(即符合汉语、汉字、汉词的本来含义),注意使人听得清、看得明、搞得懂。比…  相似文献   
7.
据《南方周末》等报刊报道,近年来,有些人为了宣扬政绩从而加官晋爵,又玩起了50年代“大跃进”运动中“大放卫星”的老把戏来了。居然有人在六月份就把全年的经济增长率“统计”出来,填表准备上报了。“超前意识”何等惊人! 那末,在我们的新闻界,在新闻写作中有没有“放卫星”的壮举呢?我看也该提醒一下了。要记住:社会上的“卫星”全都是以我们新闻界为“载体”而升空的。就是说,人家造的“卫星”都是用新闻报道这种“火箭”发射升空,进入“地球轨道”的! 最近,鄙人略微留心看了一些宣传20年或50年建设成就的报道。其中…  相似文献   
8.
“我”是谁?     
《新闻战线》编辑部: 这些年来,我们报刊上的各种文章中忽视标点符号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在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时,在引号外面使用第一人称“我”,这在新华社的稿件和报刊文章中屡见不鲜。有的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中又有引  相似文献   
9.
说话、写文章当然是离不开修饰语(形容词、副词和状语)的。用得好,可使文字生动、流畅,感人、风趣,增色不少。但用得不好,它也可能使文章艰涩、别扭、累赘甚至闹出笑话。而在当今的新闻作品中,据鄙人所见,不是缺乏修饰词,而是修饰词泛滥成灾,满天飞舞,而且往往用得不够恰当。这里是我近年来看电视和读报刊时“顺手牵羊”记录下来的我认为用得不够恰当的修饰语句。今粗略分类简述于后,与同行商榷。 第一类,浮夸、甚至带有吹嘘性的修饰语。 1、“我国的汽车喷漆的质量已经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既然“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那…  相似文献   
10.
每天读报纸,听广播和看电视,我都是先看新闻报道。我想,有这种习惯的人大概不在少数。可见,新闻报道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新闻写作的文风对社会的影响想必也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现在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弘扬祖国文化”。而新闻写作在弘扬祖国文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不少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就常常仿用我们广播、电视和报刊上的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和文字又是文化的“基因”或“细胞”。由此可见,新闻写作中的那些疵瑕和陈词滥调也可能对社会文化生活有所感染。本文只拟就当前新闻写作中最流行、最时髦的又是最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