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有线电视”之短长“有线电视”也称为“闭路电视”或者“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这一先进的现代化传输技术,最早出现于美国,70年代以来,在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日本日益普及。因此,有行内之人说,电缆电视起源于60年代。成熟于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而它的高峰期,将在90年代形成。据资料载:在美国,1986年有线电视的用户总数  相似文献   
2.
群体的优化以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与完善为先导,音像这项娱乐工业从产生直至在当代大众传播系列中日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音像传播群体的形成,则是这项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传播者作为传播运动的发启者,乃传播流动整体的始发,其主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应该说,传播群体的素质结构影响、决定着音像出版传播业的现状,同时,又制约着这项事业的发展前景。音像出版乃80年代创立的一种全新的视听渠道,于80年代后期进入大众传播媒介的主流。其生产手段经营方式的现代化程度,规定了从业者必须是具有和掌握最新知识与专门技能的新人群体。无论从智力、能力、德力、体力的综合项去考察,还是从基础、专项、岗位等素质的角度来测评,都应当是称职适应并具有较高品位的。从业者的素质是隐态潜形的,在传播活动中直接作用于其产品,决定着其  相似文献   
3.
“挑战者”的缺憾现代化的电子传播媒介——录像,以声音、图像为信息符号,以磁带为载体,向受众传送知识,提供娱乐,并且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受众选择的自由。可以说,录像与电视的组合,创造了人类崭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因此,它们的发明问世,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奇迹”。录像,以它独具的优势和巨大的包容性,可囊括  相似文献   
4.
“板斧”与“修枝剪刀”音像出版单位的压缩整顿开始在即。提到“压缩整顿”,人们难免会有这样一个印象:又要“砍”了。诚然,在这次全国范围的压缩整顿中,是要对那些犯有严重错误的音像出版单位予以撤销,并且对一批不具备条件或者布局不合理的音像出版单位进行合并,有的要令其停办。但对此,绝不能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砍砍杀杀”、“板斧行动”,笔者认为,将其喻为“修枝剪刀”  相似文献   
5.
宏观管理的枢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行实施与逐步深入,我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国民的商品意识及市场观念逐渐形成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思想文化产品的音像产品的生产,10年来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发生发育,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涨落浮沉。商品经济的威力,推动了音像这一先进的高科技传播手段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促进了音像生  相似文献   
6.
“硬件”与“软件”录像这一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是高科技的产物。世界第一台广播用四磁头黑白录像机于1956年在美国安帕克斯公司(AMFX)诞生。而盒式录像机的研究开发则是在1968年由日本索尼公司、胜利公司和松下公司完成的。1976年,1/2英寸盒式家用录像机在日本宣告问世,继尔步彩色电视机的后尘,风靡全球,一跃而成为“家电明星”。  相似文献   
7.
历史性的契机据统计:截止1990年,我国取得音像出版权的音像出版单位为284家,其中配合本版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的图书出版社94家,占总数的三分之一。10年来,此类图书出版社以音像出版物作为图书出版物的补充,以“书配带”为起点,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生产能力的不容忽视的音像出版力量。目前,在市场上出售的节目音像带,其内容基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为文艺节目带,包括:音乐带、  相似文献   
8.
“顽症”医方1877年爱迪生在美国发明“留声机”之前,音乐、戏剧的表演只能由表演者在舞台、音乐厅或者其它场所进行,而观众的欣赏活动,也以“一次性”为特征。“留声机”的问世,使表演者的表演实况从此具有了被复制的可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录音、电影、无线电传播与录像技术迅速普及并广泛应用,表演实况的声音与形象已经可以在多种现代载体上被固定下来,而复制的工业化则使大量的复制品成批发行,广泛传播。然而,正因为现代化手段使复制变得简单易行,致使借擅自复制他人音像产品牟取暴利的企业麇生,“海盗行为”肆虐,“海盗版”  相似文献   
9.
“视听传媒”之催变“外国有什么,中国也有什么”。此乃改革开放10年来国人自内心的企盼与实际的满足而引发的豪言。现代——科技进步,人类文明共享,10年来,电视机、录音机、组合音响、录放像机、音带像带、激光唱盘、镭射影碟、卡拉OK的引进与普及,已经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10.
选择的时代90年代,由于有线电视、卫星传播以及电子录像机的普及,可供欣赏的多样性的节目增多起来;新的传播工具的发明利用,预示着广播电视的非大众化趋势。正由于非群体化传媒的长足进步,以往大众传媒所培养造就的大批的群体化受众开始分化解体,向零散小批的方向发展。以往,当群体化的大批受众按照固定的时间坐到电视机前,他们所接受的形象,主要是由电视网集中生产出来的。这种集中生产出来的形象经由群体化传播工具的传播灌输,无疑带有着一种强制性,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