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记下连蹲点,是报社的一个优良传统。为了尽快熟悉基层、了解基层,采写出贴近基层、贴近战士的作品,去年3月19日至4月26日和今年4月12日至5月10日.我先后两次住到连队,体验基层连队生活,体味战士喜怒哀乐,在编辑部领导和记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分别采写了两组记蹲连稿件(共6篇),稿件见报后受到了不少好评。在采写稿件的过程中,我对寻找线索、提炼主题和框架构思等产生了一些感悟,觉得颇有些收获。  相似文献   
2.
<正>会议新闻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从纷繁的会议内容中挑出读者最关心的新闻信息突出报道;也要延伸报道的视角,改进报道的表达,抓住能表现主题的事实和细节。尽可能让事实说话,让细节说话;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分析和真情实感,才能让新闻报道更轻快、更亮眼、更动人。  相似文献   
3.
费士廷 《军事记者》2014,(10):25-26
微时代,传统媒体提高突发事件报道影响力,要利用新兴平台抢占报道先机,争取早发声、快发声、多发声。要遵循微时代新闻规律,创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要观点鲜明,爱憎分明,网上发声要有定力;要引导舆论,不要被舆论所左右。  相似文献   
4.
费士廷 《军事记者》2005,(11):50-50
以前,虽然在部队干过新闻干事,但仅仅是比着葫芦画个瓢而已,从来没认真想一想:什么是新闻?新闻怎样写?年初,我在书店买到这本《穆青论新闻》,越读越想读,越读越解渴。作为我国新闻宣传战线杰出的领导、当代名的新闻记,穆青这本由85篇新闻理论章和工作总结结集而成的书籍,无疑是我入门和学习的教科书。这本书给我的启迪和触动是多方面的,但觉得读书笔记还是要集中一些为好,就把穆青有关记与调查研究的论述梳理了一下。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下功夫锤炼语言,努力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业务训练,也是改进文风的必由之路。锤炼语言要师法古人。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丰富、极富滋味而又脍炙人口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几乎篇篇精粹光润、朗朗上口,语言之生动、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毛泽东曾在《反对党八股》一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深度报道?有学者说,深度报道是讲求从总体的联系和结构上把握新闻事实,把新闻事实"还原"到其现实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发展中去的"第三代主流新闻写作文体";也有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新闻执着于追求深刻性的一种写作旨趣;还有人说,深度报道是围绕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具体问题,用特定的方式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使受众感知特定社会事实和意义的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7.
战斗力是由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统一体,选题破题只有把那些影响制约战斗力标准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才能聚焦靶星、不会跑偏,从而拎起整个采访活动的“纲”;重大主题报道的采访、成稿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过程,尤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现象、问题的罗列上,不去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稿件就难免陷入浅、薄之列;采写重大主题的调研手记,既要把方方面面的因素讲到,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要突出重点,也不能把话说死、讲得过满。  相似文献   
8.
我们和李乐胜相处时间不长,虽然他只是一个挂着主官军衔的电影队长,但他那一幅幅气势雄浑而又不失飘逸隽永的书法作品,却让人惊叹不已,敬佩之余就常常萌发一种冲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去探寻他成功的足迹!李乐股1972年出生在山东潍坊的一个小山村里,齐鲁大地特有的文化氛围使他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年前,他怀着对军营美好的憧憬,走进了大别山区的济南军区某装甲师。那时候,由于部队许多文件材料都靠手抄,季乐胜因写得一手好字,就成了有名的“义务抄写员”。在抄材料的过程中,他不只图完成任务,而是通过抄写,反复…  相似文献   
9.
去年11月10日,在2010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颁奖晚会上,由武警部队选送、中央电视台《中国武警》栏爵主持人燕菲创作的主持作品《用荧屏讲述忠诚——新装走过天安门》,荣获2010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电视主持作品奖,这是中国播音主持专业的政府最高奖项,也是目前军事节目主持人主持作品首次参评而获得的唯一殊荣。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0月24日,《解放军报》在一版头条和二版整版分别以《我军一支新型装甲劲旅锋芒初露》《燕山铁骑的“凤凰涅桀”》为题,突出报道了北京军区某装甲团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典型事迹。第二天,总参谋长陈炳德在报纸上批示:这是一篇很好的新闻报道,值得一阅。报道客观反映了装甲xx团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考验,这是全军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中的共性问题.并从学习信息化知识、转变思维习惯、培养信息化人才、创新训练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释,语言生动,见解深刻,事例典型,全面而系统地体现了破解信息化建设难题的思路、办法和效果。令人很受启发.对全军部队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随后,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政委刘福连也相继批示.要求全区部队认真研究稿件所提问题.不断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