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赵启喜 《湖北档案》2023,(12):30-32
<正>我回到家乡鄂西北部的夷陵九山坪,老房前面昔日的大晒粮场,摇身一变成了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的停车场,一辆辆款式颜色不一的轿车,十分抢眼。我看着川流不息的人车,眼前就浮现在这儿“打电影”的一幕幕往事。我在乡村出生长大,上世纪70年代初,正是我的童年时代,物质生活十分匮乏,文化娱乐活动几乎一无所有。平时,乡亲们最盼望的喜事就是放电影,  相似文献   
2.
同事们看见我给报社写稿十投九中,以为我和报社的编辑混得熟.其实我认不到几个编辑,这多亏了《宜昌日报》社给我找了好“老师”——《新闻前哨》.  相似文献   
3.
做为一名业余通讯员,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天天出门采访,总觉得无事可写。其实,不妨吃一吃别人嚼过的“馍”,在别人扔作“垃圾”的里面捡出“金子”,照样能写出好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地处长江之滨的宜昌市点军区档案部门以“乡村记忆”“农耕文化”“长江沿岸生态文明”等为载体,投入人力物力,深度挖掘、整合、传承和利用档案资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筑基赋能。发挥红色文化优势,为建设家园聚力。点军区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等实践活动,开展“读史志知区情促发展”档案史志文化下乡活动。在节假日开展档案知识宣讲活动,利用图书大篷车将档案、史志读物进农家书屋、进机关、进乡镇、进企业、进学校、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作为一名通讯员,在当今事物快速发展的今天,仅以眼见就贸然写稿发稿,不免出现漏洞失误,造成预料不到的社会影响.我曾经历过一次眼见之虚的新闻事件.一次,我在一农户家帮夏收,这农户屋旁的枣树上,有个喜鹊巢,巢里发出小鸡的叫声,还飞下一只小鸡到地上,众人都叫出了稀奇古怪事,一时议论纷纷,左右不得安宁.我当场写了一篇《喜鹊巢里出小鸡,四方村邻皆称奇》的稿子,准备寄发到报社.晚上,我仔细一想总觉得不符合生态规律,恐怕事出有因,果然不出所料.原来,这农户家上学读书的孩子做了“手脚”,把鸡蛋塞进了喜鹊巢里,才出现了有小鸡的“怪事”.我暗自庆幸自己的谨慎,没有闹出笑话,后来,我将此篇新闻稿修改成《喜鹊窝里小鸡叫,原来顽童做手脚》寄发出去,很快被《宜昌日报·周末》刊登.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生活这个栏目最贴切,登的文章都短小精练,通俗易懂,一篇稿子就是一个写作点子,就是一个通讯员的缩影……”最近,在宜昌县艾家镇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33名通讯员都夸《新闻前哨》杂志上的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7.
绝大部分通讯员,平常对一篇稿件的完成,一般是先采访,接着写稿、改稿,最后是发稿的“三步走”。但随着事物的瞬息万变,往往对刊发后的稿件觉得有点美中不足,甚至出现疏漏失误,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通讯员在写稿过程中,学会运用杀“回马枪”。  相似文献   
8.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