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0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1995年,全国晚报记者协会举行现场新闻大赛,我写的一篇通讯——《昨天,省委书记在麦田》获得了大赛特等奖。同行和前辈对这篇稿评价是:一是现场感强,时效性强;二是有新  相似文献   
2.
我们采写的通讯《让孩子给你打个分吧!》(已在本刊第7期转载——编者),荣获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评比一等奖,实出我们意料之外。有人说叫我们碰着了。其实,这篇通讯的主题,我们酝酿了很久,它只是我们去年下半年关于家庭教育的四篇连续报道中的一篇,应该说早在我理念之中。我们二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女同志,既是记者,又是妻子和母亲。在当前“孩子就是上帝”的时代,我们同所有的年轻父母一样,除了工作之外,常常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加上我们两人又都是郑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理事,更需要探讨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蜚声中外的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政论家和新闻工作者。他从1895年22岁创办《中外纪闻》,到1920年47岁正式脱离报馆工作,先后达25年之久。长期的办报生涯,使他对报纸的性质、任务、作用与宣传策略等问题,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周末”、“星期刊”是新闻改革的产物,它一出现,就以其春风满面、和蔼可亲、知识丰富、生动有趣等独特风姿,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钟爱。郑州晚报星期刊1991年10月由原有的四个版扩大为八个版,如何将扩版后的星期刊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广大读者“常伴常相依”的朋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感到应该注重在新、热、深、近、广、美、活七个字上下一番功夫。新,信息新、知识新、栏目新。要注意扩大星期刊的信息量,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形势下群众对新信息、新知识的需求。1992年初,我们在一版发了一篇题为《神奇的绿色宝库》的星期特写,是记者采访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访问记,文中特别提到了一种经济价值极高、尚待开发的名叫“绞股蓝”的植物。稿子一见报,很快有不少企业家和有志之士找上门来,询问“绞股蓝”的开发情况,表示了愿意前往云南考察、开发、投资的意向。这件事说明,现在的读者不仅仅满足于一般  相似文献   
5.
时间:1986年10月29日下午。地点:互助路小学一间教室里。参加人员:32名男女少先队员,少先大队辅导员和本报记者。讨论的题目:我心目中理想的爸爸妈妈。几句简短的开场白后,讨论会就在活跃的气氛中  相似文献   
6.
郑菡 《现代语文》2007,(1):66-67
在古典和五四的传统影响下,余光中诗歌着力表现出东方的音乐美。这主要表现在音韵和节奏两个方面,并且通过诗歌音乐的表达,更加突出地表现了情绪与主题,使得诗歌审美性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7.
春节过后一上班,办公桌上放着一包喜糖,是第二砂轮厂女工梁丽燕托人捎来的。一年多前,我曾采访过她,并在郑州晚报上发表过通讯《她象张海迪那样生活》,向读者介绍了这位身残志坚、刻苦自学、顽强生活的女青年。不成想,这篇通讯竟然作了“红娘”,用一条红线将丽燕姑娘和一位工人小伙子牵到了一起. 喜糖虽然甜,但记者这碗饭吃得久了,也真是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因为我写过几篇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报道,于是常有读者找上门来,我就真成了大忙人。1986年,因为一篇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通讯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一个时期,总有读者来找我探讨家教方面的问题。其实,我哪里懂得  相似文献   
8.
我们俩都是三十多岁的女同志,既是记者又是妻子和母亲。在当前这个“孩子就是上帝”的时代,我们同所有的年轻父母一样,在工作之余,常常思考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材这类问题。加上我们俩又部是郑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理事,更需要探讨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1986年5月27日,河南省家教研宄会成立。在采写消息时,我们了解到,研究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教育系的副救授孙应康,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三十多年,对教育孩子有一套科学的见解.会后,我们专程采访了孙教授,写了《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这篇专访,发表在《郑州晚报》1986年7月8日一版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