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外交学研究若干范畴所进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本质而言 ,外交有广义与狭义之别。欲深入进行外交学研究 ,就必须首先正确地界定外交。定义外交时 ,有必要兼顾外交主体、外交客体、外交基础、外交目的、外交方式、外交范围等外交诸要素。因此 ,笔者将外交行为及其一般规律确定为外交学研究对象 ,并据此对外交学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2.
金正昆 《对外大传播》2009,(4):15-16,18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个人素养的提升,而个人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交际礼仪的学习与运用。本文探讨的就是个人素养的提升与交际礼仪学习、运用的问题,作者认为,这涉及以下两方面:一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与主要作用;二是礼仪的操作与有效的沟通。本刊相继对其刊登,此为上篇。  相似文献   
3.
金正昆  陈晨 《大学生》2014,(21):66-67
这里我主要讲讲求职面试和商务交往场合下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是含冤而死,其实你是慷慨赴义,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你就犯了错。  相似文献   
4.
道别虽然是人际交往过程的最后个环节,但也决不能因此就予以轻视。因为,道别工作做得是否妥当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效果。那么、怎样做好告别的工作呢?  相似文献   
5.
多年以来,韩国一直跟西方国家比较接近,所以西方文化对韩国人的待人接物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与韩国客商打交道时,不少欧美式的商务礼仪都是适用的。比方说,会晤与谈判需要预约;要严格遵守时间;要穿着式样上正统保守的服装;时兴讲英语等等。但是西方人所讲究的“女士优先”,在韩国却行不通。与男士在一起时,女士们总得屈居下座,“女权主义”也万万谈不得。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对当今国际局势与时代特征作出了科学的判断,并据此提出今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发展”,将成为今后中国外交的一项新的主题。当前中国外交的具体任务,是要妥善地处理好中国与发达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外交新理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逐步确定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有所作为、和谐世界等外交新理念.这些外交新理念,不仅促使当代中国外交与时俱进,而且将是现在与未来中国外交实践的新指南.  相似文献   
8.
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及美国的战略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第37届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执政时期所提出的调整美国对外战略的指导原则。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以及《世界现代史》等课程中对尼克松主义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是对于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和战略调整这两方面的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粗浅见解。第一,关于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西方学者以及尼克松本人的着法是,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对记者发表的谈话中所提出的“新亚洲政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说:尼克松“就职后前往关岛(1969·7),宣布减少美国驻外部队,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使较小  相似文献   
9.
实施伙伴战略,是当前中国外交的最佳选择.它的核心点就在于重对话、讲合作、结伙伴,重视全方位、多层次地与世界各国积极而广泛地发展良性互动的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目前在外交上奉行伙伴战略,实质上等于公开宣告自己既不会主动与别国进行对抗,也不会谋求霸权或者同别国结盟,而是要真心实意地与一切国家友好合作.中国实施伙伴战略,既有利于处理好本国外交所面临的"点”、"线”、"面”三大问题,也有利于使自己在外交上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在交际中运用礼仪,显然是为了进行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也就是说,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就离不开礼仪的具体操作。所谓“操作性”,即在具体的人际交往里如何“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是交际礼仪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