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识形态对民众的蒙蔽是当今西方文明的深重弊病,阿尔都塞学派非常关注如何启发人们去除意识形态蒙蔽的问题。通过对这一学派理论的评述,从文艺的创作实践、阅读实践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回忆”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心理环节,过去的文艺理论一般认为回忆只是诗人选取素材、静观事象的过程,但回忆还有催生美感、帮助意念赋形的重要功能。诗性回忆为主客体营造适当的审美距离,并在情感的驱动作用下对经验进行诗化、美化,并在最后的语言赋形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回忆是人的基本心理功能,也是文艺创作中的重要心理过程.回忆的诗学功用受到众多哲学、美学家的重视,自柏拉图到法兰克福学派,历代大家从不同角度论述和挖掘回忆的美学功能,使"回忆"具有了丰富深广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尼采的反叛     
尼采是19、21世纪之交历史转折点上的伟大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在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都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试图对他在哲学;价值观、美学、艺术等方面的反叛及其现代意义作些浅析。 一、“这个世界”与人的哲学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开始,传统的世界观一直有二元论倾向,将世界分成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认为前者是变动不居、幻灭无常的,没有实在性,后者才是真实完美的世界。尼采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把完整的世界割裂为二并以虚构的理念世界为真实完美而努力去接近它,虽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哲学教他们鄙弃的,正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活动场所,结果,人既不安于自己置身立足的真实环境,又难以直达于飘渺的理念境界,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柏拉图的这种哲学思想又和后来的基督教思想一拍即合,把人的“身”、“心”说成是矛盾冲突的,使人自身成为灵肉的战场,自我争斗不休,让人不敢直面现实、  相似文献   
5.
回忆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诗学功用。普鲁斯特将回忆分为“自主回忆”和“非自主回忆”:自主记忆是受理性支配、为实用所需的记忆,这种记忆剔除了感性细节,脱离心灵及情感的真实需求,不是审美的记忆;非自主记忆则是关于感性印象、心境氛围的记忆,它是形象性、情感性的因而也就是审美性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回忆”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将混沌无序的生活事件整合为清晰完整的诗性材料,为事物命名、归类;回忆的整合作用让个人得以与世界和谐相处。但是,过分的整合也易使人屈从于意识形态的奴役,因此,艺术家应善用审美回忆的调和功能而注意避免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视栏目剧,在我国始于1994年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经过10多年的孕育和发展,到2006年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屏幕上处处开花。栏目剧起源于情景剧(最早由英达引入中国),它将新闻性、本土性等糅合进来,形成一种喜闻乐见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制作内容和审美观念”、“制作形式和审美表现”、“精品意识和精品战略”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社教类电视节目的制作理念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隐喻与存在     
当今社会处于生存意义匮乏的时代,学在今天要为生存建构意义,须充分利用诗性语言的抽象化,多义性和非独立性特征,以隐喻的方式创建意义,学隐喻的意义生成有几种规律,类同与抽象,聚合原则,曲折及张力,但隐喻容易被简化和固态化,疏远鲜活的生存境遇,因此隐喻性作品必须始终与具体的现实历史保持联系,立足于真实的历史去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对都市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传媒技术与传媒业发展等问题作了深入独到的研究,本文对这一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并结合中国现状展望传媒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