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音。这首诗的题目,一本作《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唐懿宗咸通九年(868)赐额为破山兴福寺。“后  相似文献   
2.
闻捷 《教学随笔》2011,(1):72-73
满井游记 略 1.解释下列字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燕( )花朝( )节鹄( ) 娟( )然 倩( )女  相似文献   
3.
闻捷 《教学随笔》2010,(3):32-32,15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按要求填空。 (1)《望岳》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  相似文献   
4.
闻捷 《教学随笔》2008,(Z1):114-115
饮酒(略)点睛与精练1.解释下列词语。结庐( )尔( )日夕( )相与( ) 2.按要求填空。诗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句子是_____,_____。3.你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这句诗?探讨与思考4.诗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怎样解释"真意"二字?诗人为何难以言表?饮酒二十首并序陶渊明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  相似文献   
5.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一般认为写于诗人隐居之地鹿门山,但从诗中所表现的恬淡情怀看,很可能作于后期。诗题中的“过”,不作“经过”讲,而是“过访”、“探访”的意思。诗的开头二句,平平写来,并无惊人之笔,但直言其事,来得非常自然。“具”,准备、置办。“鸡黍”,即小鸡和黄米。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相似文献   
6.
闻捷 《新闻实践》2012,(11):35-35
今夏,台风数次袭扰,急风骤雨中,记者在第一线发回了一个个生动的现场报道,受到了百姓的好评。可是第11号台风“海葵”过后,某电视台的一则新闻视频被一门户网站剪辑出来,放在首页醒目位置,引起了人们争议。视频拍摄于台风登陆前20分钟的宁波北仑区,一穿着雨衣的年轻女记者腰部栓着一根看似较粗的黑色绳子,在狂风暴雨中声嘶力竭地播报着台风即将登陆的现场新闻。一阵强风吹来,她甚至站立不稳,蹲下了身子,但仍未中断播报,现场清晰地听到呼呼的风声……新闻播报结束,一穿黑色雨衣的男同事走入镜头,一步步拉紧绳索将她抱住。就是这一段视频,引发网友争议。一部分网友钦佩女记者的敬业精神,也有感慨记者职业的辛苦。但更多的网友则是质疑电视台这样的做法不妥当,有作秀的嫌疑。  相似文献   
7.
夜莺飞去了     
夜莺飞去了.带走迷人的歌声:年轻人走了.眼睛传出留恋的心情。  相似文献   
8.
闻捷 《围棋天地》2006,(3):72-72
这是第三届世界大学生围棋王座战第四轮的对局。前三轮我和胡煜清7段都是三连胜,本局实际上成为冠军争夺战。比赛用时:双方各1小时,保留1分钟读秒。  相似文献   
9.
心灵的驿站     
作者向我们讲述了鸟类迁徙途中一个悲惨的故事。在大西洋海域,候鸟们迁徙途中落脚的一个无名小岛在一次地震中沉入了大海,永远地消失了。也就是说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然而,在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的驱使下,迁徙途中的候鸟们依然一如既往地飞到这里,最终绝望无助地投入茫茫大海中。  相似文献   
10.
点精与精练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1)先生不知何许44()人,亦不详4()其姓字。(2)每有会意44(),便欣然忘食。(3)造饮辄4()尽,期4()在必醉。(4)环堵萧然44(),不蔽风日。(5)短褐穿结44(),箪瓢屡4()空,晏如44()也。(6)不戚戚44()于贫贱,不汲汲44()于富贵。2.按要求填空。(1)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2)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______,____,______。(3)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探讨与思考3.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说本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