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与全国性的“骁将”相比,名气远没有他们大,然而,如果论起“过关斩将”、所向披靡的气势以及“浴血奋战”的精神,许多热情的基层通讯员却毫不“逊色”。本文的主人公,便是这“新闻”赛场上的一员“骁将”。“完了!”当梁冠山坐着飞驰的摩托刚刚闪过这个念头,便被迎面相撞的轿车的巨大冲击力甩出了两丈多远……这是梁冠山1989年8月外出采访时遇到的一次车祸。不过还好,马克思无暇顾及这位不速之客,把他赶了回来。当他在医院醒来后,脸上落下了一条两寸多长的口子,嘴里多含了一个由血块组成的  相似文献   
2.
一开口,他就说:“我在职期间重要的任务,就是不能让发生在淮滨县境内的重大新闻跑掉。”淮滨县委通讯组长董学勤的话,既表现了他豪爽的性格,也是他责任感的坦诚写照。1988年教师节前,淮滨县委县政府领导人,收到一封盖有息县汪棚乡两个村委会大印的感谢信,内容是感谢淮滨县防湖乡一民办教师救出两个落入息县汪棚水库小孩的事迹。县委书记和县长都感到这是个很好的典型,让通讯组长董学勤同志牵头,协同有关部门组成调  相似文献   
3.
眼没眨,气没喘,直瞪瞪地盯着《今晚报》上传载的这篇仅有几百字的消息。我看了几遍,深为作者那饱蘸感情的笔墨而折服!时至今日,那字、■句仍不断在眼前跳动: “新华社北京1991年12月2日电(记者郭玲春)在鼎盛时期曾经发行180万份的《人民文学》,面对着眼前的11万订户,发出了‘寻找知音’的呼唤。这家与共和国一起诞生并与之共过患难的文学月刊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既要坚守阵地,(?)不甘于落伍。”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10月9日在郑州成立,了却了全省青年新闻工作者一大心愿. 会议选出刘源副省长为名誉会长、张家勇同志为会长,通过了由24人组成的理事会候选人名单.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开展具有青年特点的业务活动和社会活动,促进其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为河南新闻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省委书记杨析综、副省长于友先到会祝贺,远  相似文献   
5.
1988年的一篇报告文学,使得他在郸城县名声鹊起,以至县直机关一些单位遇到宣传报道之类的事情,常常邀请这位东风乡的农民来捉刀代笔。他就是张本平.我们的谈话还是从那篇报告文学开始。他说:“若不是追得紧,就没得希望了!”追得紧,指的是写那篇报告文学时进行的采访。他至今难忘:那年冬,当他得知河南农民报举  相似文献   
6.
他是来索要杂志的,并说非常喜欢这本杂志——《新闻爱好者》。乍看外貌,瘦瘦的,黑黑的,眼角处还出现了和他那32岁年龄并不相称的鱼尾纹,入坐后一聊,没想到给我留下一般化印象的他,却是去年的全国优秀农民通讯员,而且这是农民日报社创刊以来首次举办的评选活动。他的名字叫王国友。他爱好写作。学生时代的作文就常成为学校的展览品。他自己为此也做过美好的梦,作家或记者的形象亦在他的梦中出现。1977年高考,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采编系,结果仅差两分落选。他没有怨天尤人。仍坚持着自己的写作爱好。1980年调到密县米村乡通讯组后,如鱼得了水,象许多通讯员同志一样:啃了一摞又一摞的新闻业务  相似文献   
7.
“一碗面条,一辆自行车,虽然苦了点,但我们经受了锻炼,和群众的心更加贴近了.”这是河南省新闻记者五羊自行车环省界采访团成员,10月31日在郑州举行的归来座谈会上的共同感受. 座谈会上,环省采访团3个分队的成员分别介绍了各自情况.在为期20天的骑车采访中,各分队走县串乡,翻山越岭。行程均在1千公里以上.这次活动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对农村形势的感性理解,加深了对省情的进一步认识,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这次活动中,他们有时吃不上饭,睡不上觉,和过去吃住在宾馆,走动坐小车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我几次联想到了浑身是戏的演员:会表演的演员演什么都像,而梁先生是写什么都“中”。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或普通物品,在他的笔下都能熠熠生辉。借用《苍生》中田大妈的口头语:他咋恁能写呢! 初读时,我曾有过上当感:诸如《喜筵》、《喝茶》、《洗澡》、《超级市场》等等,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之类的事嘛!不能再简单了,恐怕连中小学生也能写一通。后来,才发现我的领会和认识,乃系“荞麦皮打浆子——不沾板!”在《鼾》里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到这样一件事:兼编辑审阅了通讯员送来的一篇稿子后,感到有关材料和主题很重要,于是“灵机”一动,解释说这稿子如何不能用等等,就打发通讯员回去了。时隔不久,省报却以头题位置刊登了同一单位、内容类似的稿子,署名的是这位编辑。通讯员看了理所当然表示极大气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