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9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每当念及陈毅元帅,我总是想起他的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是元帅一生品格的写照。所以每当我回忆起陈老总的时候,就自然地联想起高耸挺直的松树形象。  相似文献   
2.
通讯《把英雄画卷给祖国献上》发表以后(载四月十一日人民日报),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许多干部、战士说,这篇通讯说出了这次作战最本质的思想:有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为我军制定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和建军路线在,有半个多世纪的革命传统在,我们这支军队是一定能够战胜任何侵略者的;有这样的军队在保卫着祖国,保卫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祖国和人民是完全可以放心的。这篇综合通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几乎集中和融汇了我们在前线随军采访的全部感受。没有前线将士对我们  相似文献   
3.
在这次波及全国的暴乱中,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被自由地安上了“自由女神”像;在游行的行列里,高喊起“新闻自由”的口号。一些青年记者还向我再三申明:“只有新闻自由,才能监督政府!”这些青年人的愿望不能不说是好的,但他们太天真了,殊不知新闻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它和世上一切事物一样,都是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在有阶级斗争的社会里侈谈新闻自由,只能是一句骗人的鬼话。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纪念伟大抗日战爭胜利二十周年的报道,从八月十五日正式开始发稿,到九月三日基本结束。发稿的主要內容,除有关抗日战爭的资料、革命回忆录、文章等以外,还有我们采编的反映抗日战爭有关地  相似文献   
5.
文章的内容与风格,总是同作者的品格和气质紧密联系着的。一个记者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素质才能有所成就呢?对这个问题,各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我从几十年的军事记者经历中,深感以下三个要素是具有共性的。充满战斗激情,是记者搞好报道的首要因素所谓战斗激情,包括鲜明的爱憎、炽热的感情、奋战的精神、进取的意识、强烈的职责感等等。有人以为似乎战争年代需要战斗意志和激情,和平建设时  相似文献   
6.
历史大进军一九四八年的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以后,乘胜挥戈南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最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当时我随横扫陇海路上蒋匪军的西路我军,向碭山一线进发。进军时日,秋深风寒。各路大军沿着鲁西南运河两岸,日夜兼程前进,真是千军万马,铁流滾滾。一年前——一九四七年七月,我随配合刘邓大军举行外线出击的部队,曾经从这一带走过。那时,优势尚在敌人—边,现在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了,敌人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困境。蒋家“王朝”末日已经临近了。这一点连蒋军的一部分官兵也预感到了。过去我曾经  相似文献   
7.
(一) 先修“第一課” 1946年冬天,经过宿北、鲁南战役后,蒋军沿着徐州,到連云港的陇海铁路线,摆开了八十四个旅的“一字长蛇阵”向山东解放区实行了重点进攻。这时,我被调到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工作。当时我对于前线记者工作,还不熟悉,而且志趣也不  相似文献   
8.
战争年代给我们军事记者留下了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长年累月地在部队中生活,作为战斗的一员,同指战员同呼吸、共命运。不象现在有的记者,生活在报社和机关里,只是有了报道任务,或者抱上一个题目到部队去溜一趟,交了差,就完了。所以,我想,记者与生活的关系,应该是鱼和水的关系,离开了水,鱼就失去了生命。现在有些记者却有点象青蛙,大多数时间跳在岸上,不象鱼那样与水相亲,不可分离。而记者要有丰厚的收获,一定要扎到生活的海洋中去。我16岁(1938年)参加八路军,20岁给《大众日报》(山东)当通讯员,学着写稿,24岁加入新华社前线记者队伍,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离开军事报道的第一线。从解放战争的苏北(宿迁)战役、鲁南大战、开封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大战、渡江之役、解放舟山群岛、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岛、炮击金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我都参加了实地的采访报道。从对一个军事记者的要求来说,我一参军就先后在八路军胶东军校和鲁南抗大第一分校学习过,懂得一些军事知识,从而也有点作战本领,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的是我只读了7  相似文献   
9.
我党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彭德怀同志离开我们也已经四年了。今天,回忆他二十七年前,在朝鲜前线接见我们的情景,他的音容笑貌,还深深印在我们的脑际。第五次战役即将开始了,我们马上要回到各个战线上去采访。在出发之前,我们都要求见见彭总。彭总的工作虽然十分繁忙,还是满足了我们的要求。一九五一年四月二日傍晚,我们兴奋地翻过一座残存着稀疏树木的小山,来到彭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