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传说两千多年前,燕山脚下一石匠进山做活,突然闯进一个色彩斑斓的迷宫里。石匠眼花缭乱,又惊又喜,决心把迷宫里所有的宝物都拿回家去。于是他肩上背、怀里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可连一个也不愿丢弃。山路坎坷,磕磕碰碰,回到家里一瞧,宝物全被撞碎,懊悔不迭。这使我想起有些典型报道的同志,很象这位石匠。写一个典型,不是挑最主要的去写,而是面面俱  相似文献   
2.
鲁迅曾说过“太伟大的运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这里,鲁迅可能指的是文学创造的表现方法,可我们写新闻又何不如此呢?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太阳,写“一木一石”。这也是写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有不少新闻工作者运用这一手法,写出了一些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就拿1980年全国好新闻《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这篇稿子来说吧,全文只有280个字,只写了某村分食油的一个小镜头:社员王二婆两年都是拿的同一个油壶去分口油。1979年,“会计伢”笑话她“心大壶也  相似文献   
3.
十四大开幕的第二天,通讯员小马就受领导的指派,去一个基层单位采写“用十四大精神指导工作”的报道。这个基层单位的领导说:“十四大才开两天,我们对会议精神还没有全面掌握,在指导工作上还没有什么经验,是否过一段时间,等确实有了经验时再来采写。”小马回答说:“这是领导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另外,等过一段时间再写,别人都有了经验,报纸就不会登我们的了。”于是,小马只好在那里挖空心思,硬着头皮做文章。这种生扭“瓜”的现象,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是常见的。上边一个精神下来,下边还没来得及学,或者刚刚传达,有的同志就去写“经验”;一项工作结  相似文献   
4.
没有考证,不知我国的膨化技术发端于何时,反正从我记事起,就已经有膨化玉米花、大米花、高粱花了。近几年,又看到一种膨化技术,叫棉花糖机,一勺白糖往里一放,立即就能膨化成蓬松的棉花糖,看起来块头很大,但用手一掂,分量却很轻很轻。如今这种“膨化技术”,新闻界也有一些人掌握运用了。不信吗?且举几例。某银行失火,一作者写了篇稿子登在报上。稿件中说,银行库存的150万元现金撒满一地,参加救火的近千人,但现金分文无失。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这个银行并无现金,参加救火的只有200人。浙江有一位农民,名字叫胡世庆,他在乡村牧场的一间破房子里,24年阅读了3000多种书籍,坚  相似文献   
5.
有感于妻子爱看《焦点访谈》阎玉才我妻子是一名普通工人,她看电视的口味,我最清楚不过:音乐会、电视剧等。可自打去年,她看电视却多了一个内容,喜欢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我很纳闷。有一次,我问妻子其中原因,她脱口而出:“那里说的都是老百姓想知道...  相似文献   
6.
你珍惜自己的生命吗?要珍惜生命,就要珍惜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没有时间,也就无所谓生命。有资料说,一个人如果能活70岁,大约有60万个小时,除去睡觉和业余时间,用来工作学习的时间只有20多万个小时,而如果再扣除童年和60岁退休以后的时间,那么剩下的纯时间只有10多万个小时。从这  相似文献   
7.
我看到一家报纸报道了一条“老鼠咬猫”的新闻。作者写道:一次,小花猫发现老鼠出洞,立即冲上去捕捉,在厮打中被老鼠咬破了耳朵,嚎叫着逃回家。前不久,大黄猫小心翼翼地爬进笼底,意欲斗鼠,不料被老鼠一口咬住一只前脚,痛得它又叫又弹腿,慌忙离开险地。读到这里,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鼠咬猫”的反常现象。报纸刊登这一消息的目的是想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然而并没有达到如期效果。既然报道“老鼠咬  相似文献   
8.
招法四:一点突破 一些通讯员在采写过程中,不会一点突破,往往是面面俱到。这种“四面出击”的做法其效果往往不好,降低了投稿的命中率。所谓一点突破,就是要抓住一点,写深写透。也有人管这一方法叫聚焦法。常言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说的抓一点,不是说随便抓一点,而是要抓住最新鲜、最重要的那一点。有一位姓姚的老人做了许多好事,打扫街道、修路、供过路人喝开水、为等船的人提供雨伞等。一名通讯员采访后,写了一篇《姚阿伯十件好事》,近2000  相似文献   
9.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