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樏到攒盒     
樏、攒盒是体系一脉的多格食器,它曾经二度流行,第一次在汉魏南北朝时期,第二次在明代后期。本文把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对这种食器的称名、构造、使用等作了详细的论述,介绍了中华器物文化的灿烂一章。  相似文献   
2.
拆字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有现象,它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文学、文字等诸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拆字令与后起的拆白道字是拆字中较为风趣幽默的形式,两者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比较而言,前者或多或少影响了词曲的发展,后者丰富了修辞手段,形成了以文字为媒介的特殊表达方式。它们不是严肃的文学创作,却充满了智慧的光华,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从士大夫到粗识文字的普通平民都怀有很大的热情。本文首次对趣味拆字的发生、变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是民俗文字学研究领域中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3.
《楚辞·招魂》:“天地四方,多贼好些。像设君室,静闲安些。”怀王客死秦国,楚人痛心疾首,作这篇文辞来招楚王之魂。这里的“像”当然是画像,朱熹说:“像,盖楚俗,人死则设其行貌于室而调之也。”蒋骥说“像”,“若今人写真之类”。为亡故之人作像,现称遗像,古代的叫法很多,有影、容、神等等。楚人绘亡者之像,是得到考古证明的。一九四九年在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一帧人物帛画,画上方有凤鸟驱赶似蛇怪物,这是为了保护墓主的安宁,下方一位高客细腰,长裙拽地的女子,她就是墓主的遗像。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子弹库也…  相似文献   
4.
古代的纸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纸扎就是纸明器,亦叫冥器,它在南北朝后期生成,宋元形成基本格局,明清达到顶峰.纸扎有平面剪纸和立体腔体粘贴两种,材料不仅用纸,还用彩帛.主要用于丧葬和祭祀,形式多样,包括纸人、纸衣、纸房子、纸车马轿舆以及各种杂具.明清时期的法船是大型的纸扎,集中了各种纸扎形式,巨大、逼真的制作消耗了大量的财力.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以及河西走廊一带有大量汉晋遗存,它们与中原息息相通。吐鲁番文书中的“尖”就是魏晋时期的兑,而与之相近的帻还有帢,两者相似而相异,皆是流行的绢罗轻薄首衣。胡帽是周边民族所戴的首服,它由皮革以及厚实的纺织物制成,帽檐有边,用帽带束缚,适应寒冷的气候,从外形上胡帽扁尖,与尖明显不同,两者渊源不一,不是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6.
凭几源流     
因为起居方式的改变,器具的变化很大,有些形制古今不一,有些则古有今无,后者最不容易为人了解,凭儿就是这类器具。古时几杖并称,几是坐时凭依安体之具,杖是行时扶体之具,老者常常离不开它们。《礼记·曲礼上》:“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上赐淮南王几杖。”这里几杖的含义已超出敬老,而是礼隆了。上古社会凭几是重要的用具和礼器。就其品种和用法人周礼·春官·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举其位。”郑百注:“五几,左右玉、雕、彤、漆。素。”据贾公彦释,玉见为王及神所依凭,左右皆…  相似文献   
7.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对于文化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印刷术由仿刻唐楷创造了书法优美的宋体(宋版字体).版刻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在文字规范的引导下,产生了匠体,一种机械整齐的字体,虽然出于刊刻的技术要求,却产生出版刻带来的别样审美意趣.明清以来好尚不同,俊秀雅致的长宋,威严稳重的扁宋,与手写软体各呈风采.仿宋体是匠体与软体结合的新体,方头体有篆刻背景,使得汉代铭刻体获得新生.印刷版刻字体是汉字形体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8.
9.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关键所在。可是,因为人们比较注意先秦古文字,汉或汉之后的文字关心较少,其间的变化发展缺乏系统整理,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隶变问题研究有限,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还不少。隶变这个说法是唐代文字学家玄度提出的,他在《新加九经字样》中用“隶变”说明古今字形之变,所谓“古今体异,隶变不同”,后来“隶变”成为文字学的一个大概念,不着眼于个别字形的(讠为)变,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字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