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当前的典型报道主要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典型人物或群体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在先进典型的采访中要不要采访报道对象的“对立面”,听取反面意见呢?笔者认为不仅要,而且很有必要。何为“对立面”?这里说的“对立面”主要是指如下两类人:一是与报道对象有意见或矛盾的人,二是在某些问题上与被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2.
两位记者到同一地方采访,一个能写出较有反响的新闻稿件,而一个什么新闻也没发现,空手而归;两位记者采访了同一事件,一个写出的稿件有深度和新意,而另一个写出的稿件很平淡。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说前者的悟性高,后者的悟性低。新闻的稿外功夫关键在于悟性。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3.
4.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进入国内报刊零售市场,我们的各级党报也逐步进入了大市场。一个新的、严峻的问题摆在党报面前:传统的邮发体制这艘旧船和实行自办发行后各报自己建立的一报一网的小舢板能在国际大市场的巨大风浪中破浪远航吗?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大潮撞击着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势,使得人们在认识问题时变单一因果思维方式为越来越多使用复合因果思维方式。为适应人们思维方式变革需求,新闻报道也一改长期单一因果思维的结论式报道一统天下的局面,运用复合思维方式写出的思辩性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端。这种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的报道多侧面、深层次地反映社会现实,避免了单一因果式报道容易出现的片面性。象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鲁布革冲击》等思辩性报道,以宏大雄浑的气势、新颖犀利的观点、深遂广阔的新闻内涵,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一道道新闻冲击波。今天,思辩性报道已被各类报刊和广播、电视普遍使用,它已与其它类报道一样,共同为繁荣我国的新闻事业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7.
读者反映经济新闻太抽象,可读性差。记者也为经济新闻难以写活而伤脑筋。导致经济新闻可读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人情味。而经济新闻要写出人情味,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写企业的离不开经济效益;写问题的漏不了经济现象和挖掘隐藏在现象深处的经济本质。这些实在难以挂上人情味。可  相似文献   
8.
发行市场你争我夺。谁敢分我的蛋糕? 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在一片“断奶”声中,中国报刊业冲破了坚冰,迎来了市场经济的春风。令最早步入市场的报纸老总们吃惊的是,报业经营的利润太丰厚了。利益是最好的驱动力,全国很快掀起了空前的办报热。《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引发了经久不衰的都市报热,迎来了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都市报时代”。尤其是到了90年代中期,都市报雨后春笋般地在神州大地上崛起,并且伴随着都市的崛起在中华大地上处处燃起报纸发行大战的狼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