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
一、引言赵秩,明代文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籍贯杭州钱塘,居于天津。字可庸,号啮雪,别号鳄水、石门渔者。元代赵孟頫的子孙。因赵孟頫号"松雪道人",所以赵秩也自称"松雪公孙"。官至莱州府同知。工诗文,善书画。洪武三年(1370)三月赵秩奉命使日,一同前往者除了御史台掌记朱本外,还有曾出使过日本的杨载以及擒获的海盗、僧侣等十  相似文献   
2.
元明时代是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是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中日外交模式的承上启下期。忽必烈多次遣使招谕甚至付诸于武力,都未能促使日本臣服,元代中日之间不交而终。有明一代,因“倭寇”和“勘合贸易”的交织始终,使得中日之间的交涉艰难而复杂;明末因丰臣秀吉的两次侵略朝鲜,中日关系趋于恶化。元明时期这种复杂多变的中日关系与日本“神国思想”存在内在联系。“神国思想”理论内涵的演变,直接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就日本而言,由初期的“外交辞令式”逐渐演变成为后来侵略之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3.
中日之间书籍的交流源远流长,各期的特点不尽相同。从书籍流播的途径、载体以及种类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日本不同时期文明程度的差异性以及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取向性。从《蔗轩日录》中记载的大量中日汉籍交流的资料表明,遣明使是明代中日书籍交流的主要担当者,官方赐予、友人馈赠以及少量的物物交换是当时书籍的主要来源;儒书、医书等是书籍交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天地瑞样志》的序和构成《天地瑞祥志》一书在中国已不存,即属佚存书。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以及《新唐书》“艺文志”中也未见著录,宋代以后在中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区最早的神社——开山神社清同治十年(1871)十月,一艘琉球王国宫古岛民的进贡船在回那霸的航行途中,因遭遇台风而漂流至台湾南端,结果发生了人为的流血事件。原本这属于清朝与册封国琉球、属地台湾之间的一场纠纷,但早已对琉球王国和台湾虎视眈眈的日本借机蛮横搅局,最后穷兵黩武,悍然出兵台湾,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