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更主要是当代文学评论,对“史料工作”明显重视不够。究其原由,主要有:其一,认为史料工作在于史料的发掘、整理,而缺乏思想、理论上的创新,故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不高;其二,和古代文学相比,中国新文学研究对史料的要求,尚缺乏严格、统一的学术规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文学研究不需要或不存在以“史料”为根基,而可以“六经注我”地随意为之。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学研究的“整体感受”,是从现实感出发对历史的感受和最大程度地“客观”化了的“主观”感受所形成的学史“语境”感中对人的生命感。但是,感受欲望中意志、情感与理性内在相联系,在当下研究中,现实人生体验和感受生成的精神资源如何转化为对史料的理性思辨力和理性概括力,以实现微观层面感性形态的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理性形态的学史话语的转换,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作者即将出版的《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一书的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做了概要的说明,并且通过作者自身研究历程的回顾和总结,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论文是对我二十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结。注重对历史的“整体感受”、在研究框架设置中实现微观层面的文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的文学史话语的转换、“内向”思维方式和“剥离”的研究方法,是我的研究的突出特点,由此又反映出我的研究局限。分析这种局限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提出研究应具有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明确意识,在研究格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进行相应地调整,以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自身性质和特征之上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5.
胡风理论个性成就了他,也局限了他。他从"主观战斗精神"出发的文学批评立足的更是"诗",这与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影响相关,在"文艺的起源"上与厨川相接近的认识是更主要的根源,而与鲁迅对此的认识有明显差异。胡风主要立足于"诗"建立起的批评理论,对体现"叙述艺术"的鲁迅小说的认识与理解受到限制,这在客观上也限制了七月派诗歌叙事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蔡元培及其开创的北京大学与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的同与异,分析了进入北大的章门弟子同人与“校”和“刊”的同与异,进而分析了以鲁迅为核心的“S会馆”与“校与刊”结合的北大存在着相对恃和抗衡的一面,从而提出了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发生的两个体现逐步深化的认识框架:一者是“S会馆”与“校”和“刊”的“鼎足而立”,另者是“S会馆”本身即呈“三角张力”。由此可见,从章太炎到鲁迅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发生起到了根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时至今日,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有了某种隔阂、壁障以致对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的发展,制约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内部分裂乃至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研究可以看到,这些矛盾、差异乃至分裂、对立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内部,统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具有自身根基的整体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故事新编>文本构成的独特性质"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和"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分别与郭沫若前期历史小说和茅盾历史小说的性质相对比,认为此文本为后二者两重性质的有机融合,体现了<故事新编>对"彼岸"理想世界的超越性追寻和对"此岸"世俗性现实世界的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9.
胡风是1930年代在与鲁迅的直接联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左翼文学批评家的.1934-1935年他写出《林语堂论》和《张天翼论》两篇过万字的“作家论”,初显其文学批评的个性特征,这里既有简单、幼稚的一面,也孕育着其文学批评进一步发展的“深刻”.  相似文献   
10.
在"逆流的日子"里,胡风实现了批评理论的建构。《A.P.契诃夫断片》、《罗曼.罗兰断片》等外国作家作品的阅读笔记,深化了左翼文学批评的理论内涵,《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则在对中外作家创作过程的认识中,实现了理论层面的提炼、升华和概括,揭示了体现"主观战斗精神"的文艺创作生命形态与精神世界的特殊表现。同时,为研究者重视的"潜在写作"文本,也丰富了胡风批评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