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04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眼睛最能传神。一篇好新闻,离不开形象化的标题,本文拟就报上有关爱情婚姻方面的新闻报道,选择几则好标题,供同仁欣赏. 1、“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这是《陕西日报》1985年2月4日一则标题。此题是口语式,通俗易懂,没有诗的语言,但有诗的意境;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有泥土的芬芳,读起来上口,品起来有  相似文献   
2.
秋去冬来,一年一度的报刊“发行大战”接近尾声。纵观去年的发行“战术”,又有了新的创造。先剖析一个“战例”,便可见一斑。有个仅有7人、常年亏本的小事业单位,按章到一个管理机关交纳应交的款项,一个工作人员拿出早就开好了的“收款单据”一张,要他们订阅1992年期刊三种(其中有两种是内部刊物,不得公开发行和出售的)、报纸一种,全年计收费60.08元。他们事前不征求订户意见,订也得订,不订也得订,只好乖乖地交上了60多元。否则日后的“小鞋”有得穿。这一“战例”,是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强制企事业单位订阅。他们的“口号”娓娓动听:“普及法规知识”,戳穿了,是为了捞钱。“重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4.
单位不论大小,都要订几份报纸,其中党报是“铁板钉钉——硬碰硬”。每日上下午收报纸两叠,细读者微乎其微,一览标题便遭冷落。何故?幽默者说:“不看早知道,还不是讲这也好、那也好呗。”尖刻者说:“越说好,也许越是坏。”这种“逆反心理”,发人深思。若说读者对报纸一概不喜欢,那也太武断了。2月22日《中华工商时报》,一到办公室,便不翼而飞,争相传阅起来,10天后才传到我的手中。是什么“好消息”如此吸引人们?出人意料,原来是四条“坏消息”被人们关注。这天,《中华工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一个有知识的人?简言之:横求其博,纵求其渊。这两句话,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一个孤陋寡闻,知识贫乏的人,是不可能当好记者、干好编辑的。今年6月,安徽省对部分新闻工作者进行了一次评定职称的考试,考试内容大多是基本常识,可是有不少同志不及格,尤其是文史方面不及格者更多。究其原因,有的同志平时读书甚少,长期以“干”代“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考起来傻了眼。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三十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接触了不少党、政、军要人和社会名流,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同原国务委员、现中顾委常委张劲夫同志在稻香楼的一席谈。“四人帮”垮台后,刘少奇同志获得了平反昭雪。这期间,我是《安徽日报》政治组负责人,平反“冤、错、假”案的宣传报道,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们的组,而又叫我牵头。当时,报社抽调几位同志组成一个小班子,负责搞好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的报道。刘少奇同志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后,曾在安徽指挥过革命和亲临视察。我们的报道指导思想,是要把刘  相似文献   
7.
时下各报,各类数据,标法排法,五花八门,读起来别别扭扭,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又有伤汉语规范的体统。纵观各报,门类如下: 直标题横数据▲《××化肥厂年创产值150000元》题是中文直排,六位阿拉伯数据睡卧其间,读起来要将报纸移个方位,心中还要默着“个、十、百、千、万、十万”,这才弄明白“××化肥厂年创产值十五万元”,多么别扭费劲。同是一数有繁有简  相似文献   
8.
杂文小议     
书生自喜投文网,高士如今爱折腰,扭臂栽头喷气舞,满场争看斗风骚! 这是已故杂文大师廖沫沙在“文革”中受折磨而发出的咏叹。一位文友读后叹曰:“杂文易触最敏感的神经,还是不碰为好。”我却答之曰:“杂文也是一种体裁,报刊上还是要常有的。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喊出人民的心声,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还是可以写的。”其实,杂文不仅仅是讽刺、嘲笑、挖苦和揭露,它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表见手法也是千变万化的,要作广义上的理解。宋振庭曾说,杂文这种文体,实  相似文献   
9.
提起天气预报的消息报道,有的同仁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多少文章好做,无外乎“阴转晴,睛转阴”,“东南风,西北风”之类。其实不然,要把它写得引人入胜,也决非易事。纵观报端,天气预报的报道,俗套的固然不少,但创新者也是有的。略举几条,加以品味,也许可从中受到启迪。其一: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这条天气预报消息,出自办报全才张友鸾先生之手。20年代末,张先生在南京办报时,坚持以新闻取胜,即使是一条短短的天气预报的报道,他也要精雕细刻。一次,南京阴雨连绵,气象台报告“今春,以阴雨天为主。”张先生依据这一预报,用不凡的笔法,将它变得有情有境,有声有色,有虚有实,似一幅“江南烟雨图”跃然纸上,真是别开生面,其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1993年5月26日,星期三。这个星期三,对于安徽《轻工导报》来说,是个黑色的星期三。这天的《轻工导报》出了一张对开的“告别版”。就是最后的一期,这意味着它走完了416期的历程,与读者永远告别了。因为它的“CN34—0026”国内统一刊号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注销。教训是惨痛的。星期三的“告别版”。报头用的是黑底阴字,也许象征着这天是《轻工导报》的黑色的日子。“告别版”未发半条消息,四个版都围了黑边,一版报眼刊登了二百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