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08,(11):57-58
解放军报社文化部副主任李鑫所著长篇小说《浮沉》自面世以来,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被数家有影响的媒体连载或推介过,朱向前、周大新、朱秀海、刘醒龙、柳建伟、张雨生、孙少华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和文化人撰文品评过,读者和网友的阅读、点击更是一路攀升。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人物消息.最重要的是作品中的人物能否走进读者内心.给人以深刻的感触或影响。读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孙继炼、罗路云合作的人物消息《江汉刚:维和战场钢铁汉》,我们领略到了“速写”的文思与“重彩”之笔邂逅时主人公的画面感、立体感。这篇作品.在短短920来字的篇幅中,准确地传导新闻要素、凝炼地记述新闻事件、巧妙地刻画时代英模,充分展示了文体的张力和活力。这里之所以借用“速写”和“重彩”两个绘画语言.是因为舍此无法贴切地表达对这篇消息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对军旅生活来说,还是对新闻职业而言,王超杰身上似乎总有滚滚不竭的热源和能量。作为走进公安边防部队34年的一名老兵,他转战新疆、广东等地,参加反分裂战斗,从事新闻报道,创办报纸杂志,培育新闻人才.每一样工作都干得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4.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1,(11):53-53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一种感觉的词语用来表示另一种感觉,使意象更为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王学文先生的时事评论《留白的艺术》之所以产生异样的美感和启示意义,并跻身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之列.很大程度上由于作者在论事说理中巧妙地借助和调动了读者的“通感”,言此意彼、形象生动、举重若轻地阐述了蓝色产业“科学发展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1,(12):52-5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一段时间.一种冠以“网友曝”的新闻样式.在个别媒体大行其道.不时冲击着新闻的底线.甚至在一定范围内颠覆着新闻的属性。对于这种无需动脚动手动脑而直接取材于网友爆料的新闻操作,《中国青年报》曹林以《“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一文仗义执言.为坚守新闻准则而疾呼。  相似文献   
6.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2,(12):42-43
人物简介王遐,女,汉族,《兵团日报》专刊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曾获新疆十佳新闻工作者、兵团三八红旗手、兵团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多项荣誉,2011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奖,2012年获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 素雅、文静、温婉,甚至笑起来还带着几分腼腆的王遐.作为军垦人的后代.作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她把一腔柔情化作对祖国大西北持久的热爱。以27年如一日的笔歌墨舞传扬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时代风貌。她的名字和她的文字一样。被天山南北许多人熟悉和喜爱。  相似文献   
7.
夏林,男,195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著有《岁月如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笔记》等新闻文集。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全国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相似文献   
8.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1,(10):54-54
"有病早治、没病早防"。《萧山日报》孙道荣的杂文、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颈椎病的非医学因素》从题目上明确了内容与医学无关。一篇文章,探究一种病,又无关医学,使为人熟知的"颈椎病"多了一丝神秘,文章添了一丝撩人魅力,有病没病都不妨一读。"讳病",是人的普遍心理。  相似文献   
9.
雷从俊 《军事记者》2014,(11):59-60
《解放军报》记者、著名军旅作家李鑫采写的关于南疆英雄生前身后事的报告文学《思念你的何止是那亲爹亲娘》.以及下篇《英雄永久的宿营地》,先后于2009年4月15日和2014年7月23日在《解放军报》推出。两篇作品发表虽时隔5年有余.但阅读的目光、读者的关切却持续不断。  相似文献   
10.
读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不难发现文中有许多超乎新闻规律的地方:文章发表于《解放军报》的时间为2011年9月26日,而文中直扑眼球的却是以"2008年4月""2010年1月20日"和"前几年"为由头的3桩旧闻,并没有及时把新近发生的事情告诉大家;全文2100多字,而其中1400多字即66%的笔墨盘桓于陈年往事之间,主体内容是不折不扣的旧闻;文章仅用不足320字、15%的篇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了极其简短、概略的记述,并没有写出新闻的全要素。如果按照惯常的概念和定义来衡量,把这篇文章称为报告文学、纪实散文、游记似乎更为妥贴。然而,对于这篇新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