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全面把握国内外有关中国形象的研究脉络和知识版图,笔者从英文著作、英文社科论文(SSCI)、中文著作和中文论文(CSSCI)等四种不同的文献渠道进行检索,试图科学客观地呈现全球范围内中国形象研究的出版年份、学科归属、研究议题、理论关照、形象来源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论文和专著进行分析,得出对中国形象的研究主题主要分为他者描述、文学刻画、传播策略等方面,同时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数字电视的讨论多侧重于技术标准、政府政策、发展概况等宏观论述,对数字电视采用的实证研究尚付阙如。另外,学术界对于新媒介技术的采用和消费大多侧重在人口统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用户心理因素的关注则远远不够。本研究以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不同学科领域中有关技术产品采用的理论为基础,一方面对中国人关于数字电视的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考察,另一方面也试图对技术扩散理论的延伸作出贡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这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证实了生活方式这种消费者一般心理特性不仅对数字电视采用具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感知流行和权衡需求这两个中间变量对其产生间接影响。这一结果不仅将新媒介技术采用的研究从消费者的一般物质特性延伸到消费者的一般心理特性和与产品有关的消费者行为特性,还初步理清了媒介技术采用研究的三个层次及其递进关系,即在一般物质特性的基础上,一般心理特性影响具体的消费者行为特性(如感知流行和权衡需求),并进而影响媒介技术的采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关系,本研究将新媒介技术扩散和采用的诸多跨学科理论整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3.
影响新闻工作者新闻价值框架形成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价值框架作为新闻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新闻价值观,是架构研究中的热点,但对于新闻工作何以采用某新闻价值框架,其影响因素则鲜有研究。本文通过对新闻工作者随机抽样调查的数据的研究发现,新闻工作者的从业动机,新闻工作者对媒介的社会功能的认知与他们所采用的新闻价值框架有着高度的相关关系,并用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解释了中国新闻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价值框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晗  韦路 《当代传播》2012,(1):55-57
2011年10月22日-23日,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和浙江大学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在美丽的西溪湿地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青年传播学者齐聚杭州,从传播技术、新闻报道、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数字未来与媒介化社会等几方面主题入手,试图探索重构现代社会的启蒙方案。  相似文献   
5.
韦路  陆丹初 《新闻实践》2012,(10):17-21
近年来,随着手机、电脑、互联网的普及,传统报纸媒体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大都市人渐渐放弃了阅读报纸的习惯。为试图突破原有的传播形态,多家纸媒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微博作为突破瓶颈的平台。笔者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北京、广州、上海三个城市多家报纸在微博平台上融合报道的情况,评价不同报纸之间、不同地域之间融合报道的优劣,并且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韦路  马学荣 《声屏世界》2000,(11):15-17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正显示出勃勃生机,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预见,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种物质技术日渐成熟,未来的新闻记要想立足或成长为名记必将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并利用一切知识、技术的创造和革新来开创更广泛的新闻空间。本论述了未来记工作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着重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继机械印刷、电报、广播电视之后的人类传播科技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在世纪和千年之交爆发,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全球网络作为第四种媒体迅速崛起。多媒体技术的诞生不仅给传统的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更在整个人类社会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引起的方方面面的变革都可归结为人类文化的变革。因此,本文正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多媒体技术的文化意义进行探寻,认为:多媒体技术必然导致全球文化的整合,使人类文化由冲突走向和谐,最终实现多样性统一。一、多媒体技术本身就是全球…  相似文献   
8.
当知识沟研究迈进第二个50年,学术界亟须发展和完善知识沟理论,不断提升该理论的适应性和解释力。该研究提出“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新概念,一方面肯定知识概念的主观转向,扭转知识沟研究往往限于客观知识的认识论偏差,深化我们对于知识沟丰富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把知识沟的研究视角从不同阶层之间的客观或主观知识差异,转向个体自身在主观和客观知识上的认知差异,将知识沟研究从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层面延伸至人内传播/自我传播层面,拓展了知识沟理论的解释维度。同时,该研究揭示了知识沟形成过程中的“沟中沟”现象,呈现人内层面的主客观知识差异是如何在不同群体中进行分布的,实现了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概念与传统知识沟概念的勾连。最后,论文凸显了媒介环境因素与主客观知识沟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类型媒体对主客观知识沟的不同影响,突出了媒介环境对知识沟影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研究发现不仅对拓展经典知识沟假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健康传播实践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播学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本文从传播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伴随传播技术发展演变的传播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开端——大众社会理论;电子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限效果范式和传播文化理论;数字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趋势——媒介融合理论。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标志着现代传播理论的一次范式转移,而每一个新的范式都与传播技术的演进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皆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对数字鸿沟的这两个维度的研究,的确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数字技术的分布和应用不平等的社会景象。然而,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却被研究者们忽略了;在当今信息社会,这直接关涉到个人与社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到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鸿沟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被研究者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且从未被纳入到相关研究设计中这一事实,本研究假设:(1)由互联网的接入差异可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2)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3)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对一个在美国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再分析,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上述三个假设。本研究的发现为“数字技术的分布和使用的不公带来了不利的社会影响”这一论断提供了经验证据,譬如,知识沟便是这种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互联网接入而言,互联网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有更大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接入日渐普及的今天,有关政策应对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予以更多关注。此外,就传播理论而言,知识沟一方面可被视为是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一个介于接入沟、使用沟和其他社会不公之间的中间变量;另一方面,借助于对数字鸿沟的研究,知识沟研究亦有了不断发展的潜能,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新媒介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在这样的意义上,可将数字鸿沟理论与知识沟理论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