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7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北京新闻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3月10日,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学术讨论会,历时3天。这是我国第一次马克思新闻思想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来自全国许多地区,共66人。他们有的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有的搞新闻教学,有的做报纸和广播电视工作。讨论会收到学术论文25篇。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或写文章,作者笔下往往会出现疵病,这不单纯是写作水平问题,而是作者对“世间人情物理”,不可能一开始就认识很清楚,深刻、周到,重要的是善于识瑕疵,反复修改文章,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个升华,写出最佳的篇章。如何识疵?文章疵病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有许多名家论述过。刘勰把文章的毛病归为六类:一是文义失当——包括遣词造句不恰当、违反词语的特定用法;二是比拟不类  相似文献   
3.
改进新闻,是办好报纸的重要环节。我们党历来重视新闻报道。周恩来同志在1946年11月30日给廖承志等同志的信中指出:新闻必须有特点,如“具体生动”,“报道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和建设情况,尤其在事实的描写”等。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中央宣传部  相似文献   
4.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见《礼记·学礼》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习广博的比喻,就不能写好诗。当前,报章上的文字,大都运用比喻来描写物象,或表达感情,或说清事理。具体地说,或把物比喻为人,使物人格化;或把人比为物,使其某种特征突现;或把甲物比作为乙物,使其更形象;也有把道理比为物体的,使其具体,更易理解,增强说服力。但是,比喻是有条件的,两个相比的人或物,必须具有某种相同的特点,这是不言而喻的。现试举几例为证: 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中:“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这是以“清扬”(水汪汪)即汪汪的清水比灵动明丽的眼睛。如宋代秦观《千秋岁》中:“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总编辑,可不是‘新闻官’!”江西日报参加华东报纸协作会的同志都这么说。报社的干部和工人都习惯地叫他“老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听到摄影记者周勇说,他常跟随总编辑姜惠龙同志下乡采访。  相似文献   
6.
“新闻老战士发挥新作用”倡议发表以后,为了倾听老战士们的意见,我们约好访问海洋局副局长张玉麟同志。那是一天上午,当我来到他的办公室的时候,他高兴地说:“你们的倡议好,我赞成!”为何访问这位在职的老战士?原来,张玉麟早在今年1月30日写了离休报告。他逢人便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早报纸出版时间?这是当前许多报社比较关心的问题。要提早报纸出版时间,减少新华社截稿后所使用的“间隔时间”是个关键。各报社一向重视这个问题,为不断提前报纸出版时间作了努力。据了解,9月下半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