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第一次读关于"逃亡"的故事,德奥(小说主人公)就让我读到了人性的黑暗与光明——那是我从前不曾想象过的世界,纵使我在小时候就曾立志要到非洲做无国界志愿者,但当时我实在太无知了,尽管或许如德奥所说,有时无知是一种幸福——我虽然曾在摄影课上看过关于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照片,但是却没有勇气去了解这段历史或者亲历报道,倘若如此我似乎就可以少一分心酸。可以说,这个故事的明线是"逃亡  相似文献   
2.
张玉林,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攻农业哲学-农村社会学,研究方向主要为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与农民问题、环境问题,著有《转型期中国的国家与农民(1978~1998)》一书及论文多篇,目前致力于社会问题和环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象学视角下,本文关注媒介化旅行中的个体在行程中的感性经验,聚焦他们对媒介技术和物理空间形成的多重界面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为了深入地解读这一现象,本研究对25位有媒介朝觐经历的人进行半结构性访谈,辅以照片引谈,并对其相关社交媒体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媒介朝觐者与文本相遇时的经历可能成为其私人记忆一部分,而且会经由媒介叙事的引导而对相关的物理空间产生故事欲。旅程中,媒介朝觐者会选择性接受现实空间的信息或情动能量,从而维系对媒介界面的边界,而且会选择能产生更多情动联结的社交平台分享自身的旅行书写。不过,界面是多重和不确定的。部分受访者可能调动多重肉身感官,与媒介故事之外的人与物相遇,在变化的行程中生成更多丰富的情感,用游戏的态度去感受现实的空间界面。也有部分受访者则受制于移动界面,难以在具身参与中建立深入的情动联结。在此基础上,本文亦尝试对比媒介化旅行的结构主义与后现象学解读,借助“界面”概念探索自我、媒介与空间关系的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