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及航海类专业发展新形势的背景下,运用SWOT模型分析目前我国航海教育存在的内在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针对我国航海教育定位不清、管理体制混乱、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固有缺陷和弱势环节,通过设立市场检验环节,提出建立航海教育的市场评价体系及市场导向型的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立文 《考试周刊》2014,(56):61-62
生活是泉源,文章是溪水,泉源不枯,溪水必畅流。走进生活的题材库,学生的文章就会妙笔生花。作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作文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生活:观察生活,掘取写作信息;捕捉契机,诱发写作动力;开展活动,拓宽写作题材;体验生活,丰富写作情感。  相似文献   
3.
到梅园去抗日战争结束后八个月,即一九四六年的五月,国民党政府从“陪都”重庆“还都”南京。从重庆开始的“国共和平谈判”要在南京继续进行。我供职的上海文汇报将我调任驻南京记者,采访这方面的新闻;并且指明,重点在于采访梅园新村。于是,我带着文萃周刊主编黎澍写给中共代表团发言人范长江的介绍信和文汇报采访部主任孟秋江的口信,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到了南京。南京,虽号称国民党的首都,却荒凉冷落,破败不堪。淤塞了的秦淮河,河水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上海沦入敌手。苏州河以南仍被英法等国控制的租界地区,成了有名的“孤岛”。这里面,住着300万中国人民。不少人渴望通过一些进步报刊,了解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延安的情况。南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以前,孤岛上海与圣地延安的交通已极其困难。在这些大城市先后被敌人攻占之后,京沪(护宁)、津浦、陇海、粤汉诸铁路都断了,上海与延安关山万里,通信异常困难。再加上国民党政府、日本侵略者和汉  相似文献   
5.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船舶多约束最优航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船舶航线经济性,基于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lectronic chart display and information system,ECDIS),分析影响航线设计的各种因素,建立航线设计网络模型。将改进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船舶航行路径搜索中,提出一种多约束条件下航行综合成本最低的最优航线生成算法。仿真试验证明,该算法是可行的,且具有动态寻优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航线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为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本文对高职基础课教师应具有的特别能力,作了探讨,并结合本院做法谈了如何实现这些能力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
每当同志们谈起文萃周刊,我首先想起的,是“文萃三烈士”。他们,文萃周刊的编辑陈子涛、印刷厂厂长骆何民以及从事经理工作的吴二南(承德),把他们宝贵的鲜血和生命,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8.
1946年的下关事件,我是目击者。当年,老百姓企求和平,巴望重整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破碎的祖国河山。对进攻各解放区的大战即将全面爆发而焦虑万分。各大城市开展了反对内战的群众运动。运动高潮在上海。上海人民反内战,派代表赴京请愿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上海市学生和平促进会,几经酝酿,联合组织了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推选马叙伦、蒉延芳、盛丕华、阎宝航、  相似文献   
9.
实施科教兴陕战略的突破口 开发信息资源是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落实科教兴陕战略、加速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把信息资源中蕴含的有用信息和知识,通过收集、加工并提炼出来,以一定的形式,借助一定媒介(如书籍、电子出版物等),传递给有关用户,使之在人类的社会实践、经济建设和科技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信息交流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类交流传递信息大致经过了五次重大的变革,有人把这称之为五次“信息革命”。开始是通过语言进行面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追思挚友     
胡星原与世长辞了。他走得如此匆遽,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星原和我,都是党的新闻战线的兵丁。我们在一条壕堑共同战斗过,我亲眼看到过这位无畏的战士如何奋勇冲锋。当这六十二岁的老兵安息的日子,我首先想起的,是他二十五六岁时的往事。那是1946年,他担任上海《联合晚报》驻南京特派记者,我在上海《文汇报》,担负的也是这种职务。起先,我们只是泛泛之交。我对他真正有所了解,是在“下关事件”发生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