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们评议中国与外国交往历史时,往往列举的是通往欧洲的陆地“丝绸之路”,或通往亚非的海上“丝瓷之路”,研究成果甚丰;而对我国与美洲(尤其是北美)之间交往历史的关注,似乎略逊于前者.在中、美、加等国都强调21世纪要加强合作的大趋势面前,我们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临界速度客观事物的变动过程,可分解为若干个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有个界限。事物正是跨过一个又一个界限而发生突变。速写作者能否把握住“临界速度”,是关系到作品打不打得响的一个关键。错过时机,你将无法追补,一旦把握住了,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来了,便是成功。《惊心动魄的一瞬间》(作者:李安定)描述我国  相似文献   
3.
临界速度客观事物的变动过程,可分解为若干个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有个界限。事物正是跨过一个又一个界限而发生突变。速写作者能否把握住“临界速度”,是关系到作品打不打得响的一个关键。错过时机,你将无法追补,一旦把握住了,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来了,便是成功。《惊心动魄的一瞬间》(作者:李安定)描述我国制造的第一架“运七”飞机进行一次最关键的试飞,就写得恰到好处。这项试验模拟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突然有一台发动机失灵,考验飞机的操纵和安全性能。试飞大纲里明确地提出要求:飞机必须在时速达到178至194公里时关掉右翼发动机——这就是规定的“临界速度”——关早了,飞机会掉下来;关晚了,试飞  相似文献   
4.
世界风云,瞬息多变。记者怎样捕捉住“精采瞬间”,快速传递给读者?——新闻速写是一种最适用的文体。新闻速写具备“一快二精三感”的特点。即可快速捕捉“一瞬”,以精练的文字,生动地描绘“这一个”事物或人物的轮廓、特征,给读者以时代感、现场感、立体感。关于这类“絮语”,本人曾在别的刊物上连载若干篇。言犹未尽,在此续谈,仅供有志于速写的青年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声响的捕捉在许多新闻速写里,往往有形无声,万籁俱寂。要写出喧闹的世界,作者就要随时随地“捕捉”种种声响。象列宁说过的:“要听得到草根在地下发芽的声音。”有经验的瓜农,不仅白天看“瓜长”,夜里还听得消“瓜响”。我们新闻界平常提倡用气力采访,这是对的。采访时别忘了用耳朵这个重要器官,还要注意他们谈吐中的韵味。我曾经同一位熟读唐诗宋词的四川朋友共事多年,他出口成章,诗味极浓。我也曾采访一位女话剧演员,她在拉家常时也讲究抑扬顿挫。我只恨自己这支秃笔落下来,不能绘声如其人。有一篇《猴岛记趣》(作者:梁进居)就写出声来了。作者随自然保护区黄站长进海南岛陵水县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弦外之音我国古代文人,有“深文隐蔚,余味曲色”之说。一篇简短的速写之中,能不能有文外之旨,弦外之音,味外之味呢? 匆匆采写,确实不易做到。但是,有心人不满足“抓到活鱼就上报”,而是冷静地做点“深加工”,就可能从平淡中画出奇峰深潭。李普在他的《战地新年速写》中,注意写司令部的一个细节:司令部“正在下令”给解放聊城的部队,要去拜谒范筑先将军(范是著名忠勇抗战的将领),还要保护“海源阁”(这是国内一个大藏书库的所在地)。任何一位神经正常的读者,读文到此,都可以感到弦外之音袅袅不绝:中国共产党人是尊敬一切爱国之士,是尊重民族文化的!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仍想得这么周全。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的头一个月——1985年7月,就辟出《大江行》专栏,对长江大流域经济进行了系列报道,为期三个月,在海内外读者中,在经济理论界人士中引起反响。本报驻湖北记者王楚是这组报道的首篇作者,他写的《长江活了就活了半个中国》刊登在7月23日三版头条的位置,文章大声疾呼:长江流域的经济优势有待发挥!长江活了,不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的头一个月——1985年7月,就辟出《大江行》专栏,对长江大流域经济进行了系列报道,为期三个月,在海内外读者中,在经济理论界人士中引起反响。本报驻湖北记者王楚是这组报道的首篇作者,他写的《长江活了就活了半个中国》刊登在7月23日三版头条的位置,文章大声疾呼:长江流域的经济优势有待发挥!长江活了,不只活了半个中国,而且有助于搞活全国。在长江日报社发起的开发长江理论讨论会上,与会专家热烈支持海外版这一“舆论攻势”。  相似文献   
9.
弦外之音我国古代文人,有“深文隐蔚,余味曲色”之说。一篇简短的速写之中,能不能有文外之旨,弦外之音,味外之味呢?匆匆采写,确实不易做到。但是,有心人不满足“抓到活鱼就上报”,而是冷静地做点“深加工”,就可能从平淡中画出奇峰深潭。  相似文献   
10.
对声响的捕捉在许多新闻速写里,往往有形无声,万籁俱寂。要写出喧闹的世界,作者就要随时随地“捕捉”种种声响。象列宁说过的:“要听得到草根在地下发芽的声音。”有经验的瓜农,不仅白天看“瓜长”,夜里还听得清“瓜响”。我们新闻界平常提倡用气力采访,这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