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各国文化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2.
3.
释"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的献常用义为职官之称,但“卿”的词源义亦即命名的理据是什么,则其说不一。“卿”的甲骨为两人相向对食之形,与“(乡郎)”本为一字之分化,“卿”与“(乡郎)”为“饕”之本字。“卿”、“饕”、“皂”在音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证“卿”的词源义为“集聚”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语言文字学、历史文献学以及民俗学等角度探讨了男性称谓词"士"及其文字符号所蕴涵的文化义蕴."士"作为男性称谓词是指成熟而未娶的年轻男子.记录"士"这个词的早期汉字含有挺拔、壮美之意,进入到早期文献,特别是<诗经>这样文学性较强的文献中,"士"这个词具有"未娶而性躁动男子"的指称义.传统语文学和经学笺注的随文释义中以"事"释"士",最初当是指"能性事",从"能性事"到"能政事"是合乎汉民族诗意编码思维方式的引申.通过对"士"这一男性称谓词及其文字符号所蕴涵的文化义蕴的探究,发现汉民族的语言文字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有着互动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壮语通用词汇中的动物名词音义关系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一书中139个动物名词音义关系的考察表明:壮语通用词汇中的动物名词有相当一部分是有音义联系的,除了有一部分是摹仿动物之声而形成的词外,还有从外形(包括体型和动态)特征、内在性质等命名的,同样具有联想比附的思维模式。尤其在对汉语早期词汇的借用和改造(转换)过程中表现出壮民族面对强势语言从容应对的机敏。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三字"问题(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7.
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西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而是天下土地尽归王室所有,诸侯、贵族及平民按其不同等级分配而获得私人占有的份额。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理解东方天国的一把钥匙”。周王朝由其部族的发源发煌到兴兵灭纣,一统天下,多少带有氏族公社的性质、实行土地王室所有的分封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起到稳定社会、促进生产向前发展的杠杆作用,因此有它存在的历史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二、四套流行教材相同选文对“三字”处理的对比分析 四套教材在文选注释中又是如何处理三字的判别问题的呢?我们选了四套教材都有的文选篇目《郑伯克段于鄢》、《报任安书》、《小国寡民》和《逍遥游》进行比较分析。四篇选文的注释中涉及到“三字”的有以下这些字:  相似文献   
9.
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东汉刘熙《释名》一书,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其立足点是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反过来,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化背景,印证汉语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在古汉语教学界有着崇高的学术声誉。经过1980年的修订和1998年的校订重排,这部教材日臻完善。然而,教材还有一些可商之处。就第1~5单元的文选注释看,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释义欠妥;(二)语法分析不当;(三)对前人校勘考释成果引用欠周密,吸收还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