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中国文言小说的审美趣味是文人士大夫决定的 ,突出表现为悲剧化色调、怪异化趣味、诗意化韵致、典雅化语言等几个层面。这种审美趋尚极富个性 ,为中国古典美学宝库增添了许多特殊的美质  相似文献   
2.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必修课。如何改革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是师专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临沂师专针对传统实习模式所存在的种种弊端,结合临沂地区初中教学的实际,对八九届毕业生教育实习试行了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聊斋》人幻出幻艺术表现为:设置出入幻的因果关系,使幻境的设置真实可信,淡化出入幻的痕迹,使现与幻境,本体与幻体相渗相融,天然无痕,世情化,世俗化处理幻境情节,。达到幻而不幻,从而为神经怪题材世情化的创伤开创了新路。  相似文献   
4.
<聊斋>入幻出幻艺术表现为设置出入幻的因果关系,使幻境的设置真实可信;淡化出入幻的痕迹,使现实与幻境、本体与幻体相渗相融,天然无痕;世情化、世俗化处理幻境情节,达到幻而不幻,从而为神怪题材世情化的创作开创了新路.  相似文献   
5.
追溯义的源流,并以此指导分析两部小说仪的内涵与发展。探讨义在集团生活、集团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集团内仁义、忠义风范的展现,求证两部小说的共同性。同时,探讨义在集团内部发展上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义与忠、仁、孝等结合上所处的不同地位。评价义在两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性质和局限性,兼之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6.
7.
<聊斋>入幻出幻的模式,主要由圹坟荒宅、卧疴暴卒、梦境醉境、心痴情迷、灯前月下组成,并由此形成了凶宅意象、死亡意象、梦幻意象、痴意象、夜意象.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达到了对现实人生的入木三分的讽刺与评判.  相似文献   
8.
清中叶神怪小说的创作走着世情化的路子。特别是代表作《绿野仙踪》,在题材处理上直接取用了现实题材;在人物塑造与结构处理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金瓶梅》的“冷热金针”法;在写法上达到了写虚的理性主宰与写实的剔挟入骨的艺术新高度,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性。但情节处理上存在着游离性,情节切换上存在着生硬性,写虚与写实之间还存在着无法逾越的艺术距离。因而,它既给神怪小说的创新带来了成功的启示,也带来了失误与不足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围绕着唐僧取经这个中心,突出的是人而不是神,“人-人间-社会”是主题线索,而“人”又是复合式的带有特殊性的人,神、佛、妖、魔都由这个复合式的“人”去发生关系,因而也就都处在了次要地位。作品以妖魔对“人”的向往与追求,赞美了人;以孙悟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赞美了治世追求者。所以,《西游记》是从高视点上突出了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