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性蕴涵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跟我们哲思的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论的逻辑起正是由此展开,不论是“诗化”、世俗文化,还是诗的神性化,都是一种对感性的经验的依赖,这导致特性的泛化和诗化的文论意识的蔓延。我们的文论虽然逐渐观念化、抽象化,也构成了诗性的批评系统。但这种话语一旦定型、成熟之后,文论的意象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就会受阻。同时,面对西方的话语的大量的浸入,却有一种“失语”的迷茫。文论的现代话语的建立,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并进行了一种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学理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诗经》幽会诗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期密约是上古恋人两心交融的方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诗经》的幽会诗的发展和变迁,也体现爱欲和社会生产关系、原始巫术和伦理意识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消溶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诗,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中,诗歌语言具有很浓重的隐喻意味和象征色彩,从而营构了语言隐喻抒情方式,写意性画面构造,冷峭沉郁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4.
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是日本全面侵略的文化应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民族危亡,在全国的抗日热潮的推动下,一切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进行广泛的争取民族的解放与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团结了广大文化人士,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培养了大批抗日文化新生力量,改变了一些地方文化落后的面貌,为我党开辟了一条动员广大群众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大后方抗日文化的发展,促进抗战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信息获取技术的本质特征,阐述了其哲学基础,并导出几个对信息获取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刘绍卫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75-79,104
南宁会议作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是大跃进酝酿和发动阶段中重要一环,其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新起点的历程显示出历史的复杂性。南宁会议对广西的影响,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中央与地方深层的关系结构,勾勒出特定的政治文化氛围。其所衍生的赶超理论既有负面影响的一面;也有由于南宁会议在广西召开,中央领导人能关怀广西工农业生产,促成了广西经济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成为中国人民追求、奋斗的目标,并深刻影响到中国的历史叙事.中国如何要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去掉现代性中的不利因素,抵御西方的"现代性的入侵",构建民族的主体性,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现代化的路子.从洋务派到清末的新政,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近代中国进行了各种现代化的尝试,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遭遇.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对现代化进行文化反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创造性阐释;一方面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探索政治现代化的途径,建设以法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构建现代化的现代理性精神,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的山水文学,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中,展示了一个贬谪者的精神漫游的心路历程。其山水意识一方面从师古余韵中逐渐走上了以心灵触摸物象,以苦吟直呈物象的人性抒写;另一方面,努力寻找观游的世俗意义,发展了其“观游在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由于本身“明道”思想的困惑,晚期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一方面以鲜明的情感为本位的理论特色,营构了晚期颇具特色的“快意累累”的抒情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儒学情怀的惯常作用,文学创作的内敛的气质也颇浓,这是柳宗元晚期诗与文的风格大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 ,其文体语言结构 ,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 ,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 ,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 ,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 ,诗性的高涨的影响 ,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 ,非功利化和程式化 ,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 ,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