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郁琪 《东南传播》2021,(10):80-84
中国武侠电影动作叙事以"体能幻觉营造""视听奇观建构""形神张力铺陈"为基本审美法则,但这些法则不是抽象的,必然通过"写意""写实""写趣"等具体审美形态来表现."写意"形态大量借助电影特技,营造超出人体能极限的盖世武功,喜用非常规视角镜头的短碎化剪接,以及快速、慢速两种相反相成的叙事方式,并以古装为背景,常常显得唯美浪漫;"写实"形态则少用甚至不用特技,逼近却不突破人的体能极限,多用正面平视机位的长镜头,并以民初以来的"现代"社会历史为背景,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纪录化风格."写趣"形态是动作片与喜剧片融合的产物,与"写意""写实"形态不在同一逻辑层次上,却确实构成了中国武侠电影史上一种新的而且影响巨大的动作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2.
福柯对人的思考是在死亡的背景下展开的,他继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后进一步提出了“人的死亡”这一具有多重含义的判断;并在一系列的著作中对造成“人的死亡”的外在社会原因也即权力的具体内容与规律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最后指出在权力的支配下,人的复活只能依靠随时随地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在叙事对象、叙事模式和叙事观念等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先锋性。这些先锋性是在两方后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反叛80年代前期文学叙事中的精英意识而产生的。但这种反叛并不彻底,透过对精英意识的表层反叛,看到的却是对精英意识的深层皈依。  相似文献   
4.
莫言小说《蛙》在故事题材上的拓荒性开掘和叙述形式上的复古式实验,都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蕴含着深广的叙事伦理内涵。小说通过姑姑历时性的身份变更和其他人物共时性的关系结构所呈现出来的故事伦理,远远超越了单纯生育政治的探讨,而具有了关怀整体存在及其道德困境的哲学高度。在叙述伦理上则通过书信体叙事和在小说中揉进戏剧的跨文体方式,巧妙表达出了罪感、忏悔及其救赎的内在关系,表现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当代中国伦理问题复杂性的深刻体认和对现代性伦理困境及其救赎可能的独到思考。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是一个被政治化改塑了的启蒙主义,他的启蒙思想深受五四学作品的影响,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后来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他对自己的启蒙角色不断地进行了政治改塑。“问题小说”是他的启蒙立场经由政治化改塑后在学创作上的产物。他对启蒙立场的坚守和对政治需要的迁就,最终造成了他创作上乃至人生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路遥小说以一种接近甚至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对传统的革命现实主义“史诗”进行了全景性的拓展,与时俱进地赋予过往那种“社会主义新人”以新的质素,并把原有的“政治激情”转换成日常化的哲理抒发。这种革命现实主义的写作姿态和叙事方式,背离了后革命时代精英文坛在各种“新潮”观念裹挟下关于纯文学的想象和设计,却满足了普通大众对历史统一性的渴望,弥补了因政治祛魅和市场侵蚀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真空,从而造成了路遥小说不被精英文坛重视却在普通读者中持续畅销的“路遥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本。它以温故历史的方式,对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灾难及灾难记忆进行了呈现,对我们文化中盛行的虚伪的道德主义论调提出了质疑,对灾难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缺席进行了批判。但这些以历史名义进行的思考,与其说是真正历史学的,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它通过种种复杂而隐蔽的话语机制,既巩固、强化了今日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展开了批判。  相似文献   
8.
高媛  刘郁琪 《考试周刊》2012,(93):26-27
文章着重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鲁迅文章中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当中有关自传体的叙述,有严格的固定式内聚焦和变换式内聚焦叙事两种。并进一步揭示第一人称内聚焦的两个特点:全知全能的落幕和留白。指出了鲁迅不仅在个人自由欲望和人民伦理宏大叙事的鸿沟中架起了桥梁,还原为世俗合理的人性,而且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叙事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专业编剧家,汪曾祺有12部戏剧作品流传于世。但是评论界对他的戏剧研究很不充分、且极不平衡:一方面研究成果总量不多,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沙家浜》上。对《沙家浜》研究经历了从泛政治化到多元化两个阶段。其他角度研究只有4篇,有整体研究和个例分析研究两种类型。他的戏剧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大片时代。这些大片是在中西方力量对比已然发生变动的全新文化处境中叙事的,呈现出明显的弥合东西方市场分裂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大片的表意策略和叙事风格:一方面通过对古装宫廷和战争、武侠功夫打斗、民俗风物和地理山川景色等中国式元素和文化符号的二元性表现,既满足中国市场新的自我想象,同时又迎合西方市场有关中国的固有期待;另一方面则利用普适性的人性人道观念,将中西两个市场粘合得更为深刻和隐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