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盂县方言体系统包括动态和事态两方面,动态有完成体、持续体、经历体、继续体和起始体;事态有已然态、曾然态、将然态和正然态。体与态主要通过标记词来体现,而且体标记和态标记可以在同一句子中共现,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意义和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首先包括先事时、当事时和后事时。先事时标记为"来;"当事时分为当事—现在时、当事—过去时、当事—将来时三类,标记词是"哩"和"咧;"后事时也分为后事—现在时、后事—过去时、后事—将来时,标记词为"也"。同一句子用不同的时制标记词语法意义就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正>朱德熙先生在他的《语法答问》“贰·词类”和“柒·形式和意义”中多次提到了“金、银,铜、铁、锡”。朱先生认为“铜、铁、铝”是大家公认的名词”,而“金、银”是“区别词”。以下三点是朱先生对“区别词”的具体论述: 1、“铜、铁,锡”可以做主语(铜是金属)、宾语(需要铜),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一块铜),“金”和“银”既不能做主语(金是黄的,银是白的,需要金、需要银),也不受数量词修饰(一块金、两块银)。(摘自“贰·词类”第10页)  相似文献   
4.
山西盂县方言的动词“抬”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可以表示普通话“抬、端、做、说、干、学、写、收拾、安顿、养育”等多种动作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弄”,但比“弄”的表义更宽泛,“抬”的意义已经泛化。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考察,孟县方言的动词“抬”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应是自成系统、具有排他性的特征词。  相似文献   
5.
山西兴县方言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都由指示代词兼任。兴县方言指示代词非常发达,形成了专门指代人的指示代词,其说法多达31种。这些指人代词主要通过指示代词的多层叠置和附加词尾形成,既可以表示“单数—少数—较多数—最多数”的语法意义,也具有“亲近—中性—疏远”等语用功能,因其还具有“近指—较远指—更远指—最远指”的距离意义,所以,这些指人代词还不是人称代词,仍是指示代词。其复杂的叠置形式可能是兴县各片方言之间长期接触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河津方言"子"尾有三个层次的读音:第一种是老派读音,即按照前一音节韵母是否具有鼻音色彩把"子"尾分别读为[tei0]与[nei0],这是一种连读音变现象,至今仍是当地方言的强势读音;第二种是中年妇女把[tei0]、[nei0]合流为[nei0]的读音,这应是一种弱化现象;第三种是青少年人群把[nei0]又读为[lei0],由[nei0]到[lei0]应是进一步的弱化。[tei0]→[nei0]→[lei0]这样连续的弱化链在同一方言共时平面上共现比较少见,它的进一步弱化应该就是周边方言的"子变韵"。  相似文献   
7.
“语”应是:由词构成,结构相对固定,形式比较短小,意义具有整体性或警示性的现成话。所以“语汇”应该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部分名人名言(格言)。词,自由短语,表示人名、地名、单位名称、科学术语的固定短语和修辞中的辞格不应是“语”。另外还要注意把成词语素构成的具有比喻义的词排除在“语”之外。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概论》是中文本科的必修课。由于它讲授有关语言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 ,是语言类课程的入门课、先导课 ,所以很多高校在大一开设。但由于大一新生语言理论知识的积累很少 ,缺乏较强的分辨与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 ,大一新生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摆脱中学形成的定势 ,依赖性强 ,自学能力较差。加之《语言学概论》的理论性很强 ,很多内容显得非常枯燥、抽象。这些都给这门课的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教学方法如果处理不好 ,会形成教得累、学得更累的局面 ,产生学生厌学、死学、考完就忘等不良后果。因此应大力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负者。不同特色的文化现象必然会使负载它的语言受到影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会促进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我们从方言词语所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及方言对文化的影响便能很清楚地看出语言与文化间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 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正如人类先有思维,而后才有有声语言一样,文化与语言之间也是文化第一性的,然后才产生与这种文化相联系的语言。而“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社会地域的群体,由于生活条件的差异,必然会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这种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在各自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表现出来。 1、不同的地域、物产和习俗使得同一事物在不同方言中有了不同的名称。比较典型的是颜色词。除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颜色词外,其它小类颜色词在各地方言中很难统一,这里固然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但颜色词的差异,很  相似文献   
10.
晋南很多市县的方言尊称“老师”为“师傅”,称呼“学校”为“书房”,把“毛笔”叫“生活”。“师傅”、“书房”和“生活”的说法是沿用古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越是使用频率高的意义越能抵御外来新词语的冲击。所以“师傅”、“书房”和“生活”古义的世代相传反映出当地历史上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