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于学校普通艺术教育的性质的认识,却存在着一些误区。文章提出学校普通美术教育的三大性质,即素质教育性质;自我实现性质;心性塑造性质。  相似文献   
2.
浅议文化品位与心灵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身和人所面对的世界都在不断地向人生成.这种生成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世界的人化过程和人的人化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作为名词是一种价值、一种意义;作为动词是一种开发、一种塑造.人既是这种价值和意义的赋予者,又是被这种价值和意义所开发、所塑造的对象.人在向人生成的过程中,亦即在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展开,这种展开构成不同的心灵境界.在人的心灵的诸多境界中,最有意味的境界是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实际上是审美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3.
人必须立足于尘世,但不能匍匐于尘世。拯拔的内在力量来自愿意拯拔的精神意识,是之谓精神自救。大自然不仅以其实惠建立了肠胃的工场,而且以其美建造了精神的圣殿。“会向红尘生野思,恰知泉石在胸中”。自然美不仅是疗救精神创伤,重新获得生活勇气的一个源泉,而且在净化心灵、证悟人生、比励道德等方面都有着启迪意义和感召力量,是精神自救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诗学并不仅仅是关于诗本身的学问,它应当揭示和阐明的并不只是诗艺、诗法,而是诗心,诗魂。换言之,是对人的诗化活动的反思,它要追问和宣示的是人如何才能真正敞亮自己的诗性本质并实现诗意地生存。 中国古代诗学因其深厚的诗性文化背景,轻车熟路地穿越了诗之迹而直抵诗之心,对人的诗意地生存的可能维度或生存者的诗意心性的可达境界作出了诗性的反思。本文仅从几个侧面略作发明,以证古代诗学丰盈的深层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不说“画”而说“写”,这是很有意味的。“画”指向客观对象,是从再现的角度看问题;“写者,泻也”,发自主体的心灵,是从表现的角度看问题。表现是心性的表现,情意的表现,所以必然重情意的抒写而轻形貌的描绘。人的心性和情意在本质上追求自由,而“逸”是自由的纯粹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不说“画”而说“写”,这是很有意味的。“画”指向客观对象,是从再现的角度看问题;“写者泻也”,发自主体的心录,是从表现的角度看问题,表现是心性的表现,情意的表现,所以必然重情意的报写而轻形貌的描绘。人的心性和情意在本质上追求自由,而“逸”是自由的纯粹境界。  相似文献   
7.
引子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唐代诗人张继不知为了什么缘故,泊舟于苏州城外的枫桥就在那个难眠的夜晚,诗人写下一首千古绝唱,即脍炙人口的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不独为诗人赢得名垂诗史的荣耀,而且也使苏州的枫桥一带成为一处名胜。听说现在每年都有不少日本的文人雅士受了诗的感召而不惜远渡重洋,到那姑苏城外“夜泊”一宿,只为亲身感受一番“江枫渔火”、“夜半钟声”的意境。不过是否真的感受到了,却不得而知。说句煞风景的话,我总觉得这份心向往之的虔诚固然令人感动,但是一旦由诗境降落到实境,能否再回升到诗境,却很是值得怀疑。笔者有机会到苏州,也曾顺便“感受”过一个夜晚。如果允许我老老实实地说出当时的感受,那就是实境远非诗境。当时刚好开过一个关于《周易》的学术会议,于是我顺口引了《周易》六十四卦的最后两个卦名与同伴们调侃道:这真是“既济”之后“未济”。意思是说,于诗境自我感觉早已“既济”,即在神观中浸入诗境久矣;临实境却顿觉全然“未济”,即身临其境却未能再济渡到那情味隽永的诗境。  相似文献   
8.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其卦序的排列即隐喻着生命运程的周期。从象征艰难忧患的屯卦到象征生命有终无成的未济卦,概括了整个人生之旅。《周易》对这一悲剧性的“性命之理”作了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启示我们从自我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建国五十年美术教育的回顾与反思,探寻新世纪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象人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