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美学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艺美学不是传统的艺术哲学,也不是美学与艺学交叉产生的第三种学科,而是由哲学认识论、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生存实践等各种角度、多个层次、多种方法高度融合所规定的美学的中介学科和分支学科。艺美学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同时它又是艺社会学、艺心理学的并列学科。  相似文献   
2.
文章侧重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董仲舒的思想与学说,一是阐释他的“大一统”与“天人合一”思想;二是论述他对“和”的普遍性、绝对性的创造性贡献;三是指出其审美自觉性的提高。以此阐述其在两汉审美文化的形成和中华审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审美范畴中,从古代“和谐”向近代“崇高”的历史性转换,是我国美学界目前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广阔的视野,紧密结合中外美学史发展的实际状况,从“生活本身的裂变”必然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的变迁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证;并进而论述了随着“崇高”的崛起,作为构成美的要素的“丑”的渗透,不仅使“审美对象显得多样化”,而且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文章最后还简要地分析了与“崇高”的审美理想相并行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伦理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即美与善的结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方法与观念关于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技术性的,只涉及形式,不关内容的方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方法,特别是辩证思维方法,是内在的本质性的方法,是内容的,而不仅是形式的。它和内容是一个东西,或者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美学热的兴起建国以来美学研究总的趋势,是日益趋向兴旺发达的状态。建国初期第一次美学学术大争鸣,对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讨论。以后逐步发展形成较大力量。十年内乱,美学被打入冷宫,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新的高潮。中青年尤其活跃,全国形成“美学热”。现在,仅仅山东大学美学方面就开了八门课,理科学生也普遍要求学美学。  相似文献   
7.
从古典的素朴和谐美与艺术.到近代对立的崇高和崇高型的艺术,是历史地相继产生的两种美的形态,也包括两种艺术的形态.因为现实美与艺术美其诸要素的结构原则是相同的,其不同只在于一个是物质性的存在,一个是精神的产品(关于这种美的历史阐述,请参阅拙著《美学问题论稿》和《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两书).但近代崇高并不是美的历史运动的终结,随着现代社会主义之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断地向共产主义发展.随着自觉的现代形式的辩证思维之逐步代替形而上学思维,对立统一的新型的和谐美必将代替近代的崇高,这是一个辩证的否定的过程.新型的和谐美艺术,萌芽、成长于社会主义艺术,成熟和大放光辉于共产主义艺术,作为一种典型形式来说,目前尚未形成,尚处于过渡阶段,因而我们对它的研究.带有很大的预测性和探索性,是否科学,还要看历史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史与论的结合上,对近代对立的崇高和崇高型艺术的定义、内涵、与古典和谐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崇高和美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逐一作了论述。全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东西方艺术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史上追求对立的崇高理想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情况我先后已招收四届研究生,共二十二人。在三年中,我先后开设了《美学原理》、《文艺美学原理》、《西方美学史》、中国古典美学》等专业课程。通过三年的培养,研究生大都进步很快,专业水平有显著提高,毕业后都获得了硕士学位。有的毕业论文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后,被选入哲学年鉴》;有三篇论文在省社会科学评奖中获奖;有的在《文史哲》上发表后,引起了美学界的注意,引来不少共同探讨的文章。大部分毕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比较美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谈了一些看法,认为进行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具有最为突出的理论意义和直接的现实意义,而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统一的方法、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相并行的方法、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