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体育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沐昂编选的《沧海遗珠》素有善本之称,但所载作者小传过于简略,仅存里居字号尚有不全,编者和诗集亦有疑待辨。汇集各种文献对其疑点进行探究,并以《遗珠》所载诗篇为内证对21位诗人的生平行实,主要是谪滇事迹进行补充和考订,可以增进我们对明初谪戍诗人和这部珍贵诗歌总集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第一部份探讨屈原司马迁人生观的异同,认为他们的人生观同源于儒家,但表现了不同的取舍,都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具有积极意义人生境界的极致,抑此而扬彼是不恰当的。第二部份探讨屈原司马迁文学观的异同,认为他们的文学观虽皆标“发愤”,但却具有不同内涵:屈原强调先知超前意识与世俗平庸的冲突,司马迁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屈原将文学看做超功利的、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司马迁则认为文学是功利目的的载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司马迁将屈原“发愤”说对黑暗现实“怨”的内核发展为对封建专制的激烈反抗和尖锐对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论赞是司马迁所创述史体例,寸绫尺幅,彪炳后世,可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史记》论赞显示着司马迁伟大史家的博览多识,闪射着司马迁历史评判的睿智之光,表现着司马迁穷士困厄的不平之鸣,深蕴着司马迁人格修养的审美追求。在结体营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无不透露出司马迁的惨淡经营,独运匠心。  相似文献   
4.
对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研究,一向多集中于小说和戏曲,乃至其散文批评几近埋没.其实,金圣叹在这方面出手不俗,他以写小品文的大手笔,于开掘中总结,继承中发扬,一枝独秀于古代散文批评领域之中.金圣叹以先秦、两汉、唐宋文为主要批评文本,含思精切,纯是一副性灵手眼,不囿于传统,不拘于成见,随意挥洒,处处见“我”,形成其散文批评的主要特点:有封建时代文学批评家中少见的离经叛道倾向,将创作主体的心态置于审美主体观照之中,贵从心地流出的真情至性,尤重写作艺术的分析鉴赏.在这方面,他提出许多精当见解,直欲将中国古代散文成功的创作经验金针度人.总之,金圣叹的散文批评,在文本的解读中挥洒其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感悟,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是具体的又是超越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域文学的重要现象之一,云南府隐逸作家群出现在明代,其分布相对集中于昆明、杨林、安宁、晋宁四地。大致相同的地域环境,是这个作家群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抒写热爱乡土的情怀和特立独行的精神,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在兼收并蓄中追求艺术的创新,是这个群体的共同创作倾向。把他们置于明代诗歌的流风中进行考察,兰茂、张维在台阁风气盛行时独倡大雅,贾惟孝、唐尧官在七子派文风笼罩下自出机杼,都应当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6.
吴炳年谱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乙未 (15 95 )  一岁四月初七日 ,吴炳生于江苏宜兴。《宜荆吴氏宗谱》本传 ,炳“生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四月初七日”。吴炳出生于仕宦世家 ,曾祖名仕 ,字克学 ,号颐山 ,正德九年进士 ,官至四川布政司参政。祖父名火景 ,曾官居鸿胪寺序班。父名晋明 ,号康侯 ,曾官太常寺典簿。吴氏世居江苏宜兴 ,为当地大族 ,炳为长子 ,有弟烽、  火景。炳在同族兄弟中排行一百三十九 ,初名寿元 ,字可先 ,号石渠 ,因吴氏故居名粲花斋 ,又自号粲花主人。万历三十五年丁未 (160 7)  十二岁父康侯公受侮 ,激励吴炳发愤攻书。《宜荆吴氏…  相似文献   
7.
《西洲曲》代表着南朝乐府诗的最高成就,但人们对此诗的认识还可进一步商榷。笔者认为,迄今为止,至少还有两点尚待解决:一是诗的作者,年代颇存疑问,二是未见对全诗贯注一气,较为圆满的分析。《西洲曲》是文人拟作的乐府诗而非民歌,诗的署名权应归还江淹,诗产生的年代应是齐代而不是梁代。本文通过对字词、章句、意象的笺释分析,全面阐发这首诗的内蕴情感,认为这首诗是《诗经》以来我国古典诗词中可望而不可及这一抒情境界的再现,诗的主题,是爱被阻隔的幽怨与惆怅。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第22至26回,令人信服地写出了宋蕙莲这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其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细致地刻划了人物个性特点,从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相似文献   
9.
柳梦梅形象与《牡丹亭》时代命题的完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牡丹亭》以“情”抗“理”这一时代命题,是由杜丽娘在剧作的前半部,柳梦梅在剧作的后半部前后相续,共同承担,才贯穿始终,最终完成的。对柳梦梅形象这个意义的忽视,会使我们失落半部《牡丹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对艺术想象有精辟的论述。本文以我国古近代想象论的发展为线索,以西方文论,当代心理学为参照,探讨人们对艺术想象的思维运动方式,情感与语言在想象中的地位、艺术虚构在想象中的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并着重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和观点,如陆机《文赋》,刘勰《神思》,刘熙载“构象”论,幔亭过客“幻与真”论,梁启超“设身处地”论等等。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想象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过了西方古典想象论,其精辟深邃处,亦可为当代文艺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