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洪承畴是清朝入主中原的“异者”①,他的投降给明朝人以很大震动。对其投降,自清以来就有各种解释,如太宗感化说、太后诱降说等,这些解释或过于简单,或没有根据。本文根据当时社会环境、洪承畴的阶级属性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全面分析他投降的原因,以求作出较为正确的解释。 清王朝为实现入主中原的目的,决定首先拔掉明军在山海关外的军事据点。为此,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军在义州筑城屯田,开始长期围困明在关外的军事重镇锦州。为挽救辽东危局,崇祯帝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军在松山和锦州与清军展开战略决战。这次战役最终以明朝“重臣宿将,选卒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②,明军统帅洪承畴被俘,关外战略要地除宁远外全部丢失而结束。从此,明再也无力抵御清的军事进攻。本文在这里对松锦之战明军统帅洪承畴投降的原因给予全面的分析。因为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前人关于洪承畴投降原因的见解,探讨明末清初汉地主阶级的政治动向以及清王朝统一全国的策略等,都有意义。 对于洪承畴降清的原因,早在清代就有种种解释。据《清史稿》卷237《洪承畴传》记载: 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之,叹曰:“真命  相似文献   
2.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不谙国际情形,在外交上吃亏甚大。在外国压迫和清政府自身事实上需要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使节。刘锡鸿因与郭嵩焘个人关系上的特殊性,得以出使英,继而出使德,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驻德使馆。在德期间,刘锡鸿虽想有所作为,但由于时代及他个人的局限,他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出国后,刘锡鸿的保守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对西方的认识 ,也变得较为具体,但仍没有跳出保守思想的藩蓠。最后,由于他与郭嵩焘矛盾的激化,加上李鸿章的极力反对,刘锡鸿被撤回国。  相似文献   
3.
威妥玛(T.F.Wade)是晚清英国驻华公使,是近代中西关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本文以郭嵩焘使团出使英国为例,论述这位殖民者在英国侵华过程中所起的恶劣作用及其殖民心态。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虽被打开,但清政府对外界知之甚少,尤其是对国际外交知识一无所知,出于对礼节、经费、出使人员等问题的考虑,清政府在正式派遣驻外使团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定,只是在1866年派斌椿随赫德(Robert Hart)游历欧洲,1868—1870年派志刚等人随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出访欧美和1870—1871年派崇厚使团出使法国等三次临时性遣使。三次遣使后,清政府高层逐渐认识到遣使驻外的重要性。而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除少数先进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外,清朝大多数士大夫仍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刘锡鸿就是一位代表性人物。刘锡鸿,原名锡仁,字云生,广东省番禺县人,道光二十八年(1948年)中举,首任驻英副使和驻德公使,是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反洋务论者,晚年曾以一篇《仿造西洋火车无利多害折》激烈反对李鸿章修建铁路而轰动一时。有《英轺私记》和《刘光禄遗稿》传世。  相似文献   
5.
6.
反美主义渊源已久。自美国小布什总统来,反关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再掀起浪潮,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现象。“9·11”事件冲击了美国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判断,并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决策层对当时美国所面临的威胁及应对威胁的手段的认识。在此情况下,以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政权更替为特征的小布什主义指导下的美国外交政策对渊源已久的反美主义起到了推渡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全球性公共问题的增多,以及现有的政治实体管理能力的不足,这对传统的公共管理和国际关系两个学科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出现了有关国际公共管理的研究。本文在界定国际公共管理的缘起及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分析了国际公共管理的各种主体发展模式,最后对它的新的发展空间和模式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