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一段佳话。1933年7月,陈寅恪应邀为清华大学代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题目。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此外陈寅恪还拟了一道对子题,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道对子题后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黄玉峰老师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经45年。45年来,黄老师奉行“大语文”教学的理念,始终把“读书做人”放在语文教育的中心.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学生,并以他的言行影响着中国语文教育。本刊特编发“黄玉峰语文教育研讨会”专题,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一段佳话。1933年7月,陈寅恪应邀为清华大学代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题目。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此外陈寅恪还拟了一道对子题,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道对子题后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上海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如何使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更富有针对性,研究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会带来不少积极的启示。一、回归教材在为期近一年的高三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对高考模拟试卷的训练和讲解中,试图以题海来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而课文教学则以减省为  相似文献   
6.
课堂设想通过梳理论证思路、反思论证过程、回到历史语境、探究经典价值使学生形成史论文的思辨性阅读策略。教学过程共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把握作者分析六国破灭原因的思路结构;从论据的真实性和论据对论点的支撑作用,反思文章的论证过程。第二课时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六国论》借古鉴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对北宋对外妥协退让的深沉叹惋之情;比较阅读苏辙、李桢、苏轼三人的同题文章《六国论》,理解史论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以选拔考试制度和方式的改革为导向,似乎是教育改革实施中不错的选择,因其充分地指向了当下教育的实质现状——教育教学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考试为指挥棒。既然指挥棒换了方向,那么相应的具体教育教学理应“应时而动”。本次上海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同样给我们带来了些许思考。在此次的上海高考改革方案中,高考科目变成了“3+3”,那么相对于之前的“3+1”,学生必然会增加对其他学科同等高度的重视,比起之前的专攻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8.
近日,和几位教师一起参观了上海博物馆,重点观看的展出是美国收藏的中国宋元书画作品。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有追求浪漫情调的情侣,有前来作画或学习的年轻学生,有被父母搀着的刚到学龄的孩童,也有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我以为,观展可以视为一种提升素养、开拓视野的方式,这对每个学科的教师都不无裨益。诚然,这样的参观基本无助于教学技能的成长,也难以丰富或深化教学内容,但教师的涉猎不拘泥于所教的学科或教书本身,即使还远谈不上“博物”两字,但至少视野就不显得那么狭窄了。由于本人自幼学习书法的原因,对部分书画家的作品还算有所耳闻,但亲眼所见的真迹,从丹青笔墨中想象着古人创作的气息和情态,感知字纸问的生命,让人感到鲜活和生动。很多时候,教师习惯于用抽象的概念与空泛的语言向学生描述某个事物,煞费苦心,而学生却未必领情会意。语文教师总感叹作品所处时空离学生太远,理科教师也困惑于学生无法理解计算或操作原理,那么倒不如带着他们重访文人的游踪,重温科学的实验,去接触体验,去切身感受,可以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相似文献   
9.
<正>多年来,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类型一般为社科类和文学作品(以小说或散文为主)各一篇。社科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解题都需要从文本中提取和整合信息,社科类阅读要梳理论证思路,把握主干信息,文学阅读则强调在整体把握主旨的基础上关注那些看似“无用”实则却有“大用”的信息,比如小说中的细节。“细节”看似无用,因为删去一些细节似乎不太影响对小说主旨的把握(我们日常阅读的故事梗概或情节提要,一般都没有细节),而细节其实有“大用”,因为细节往往决定了小说的格调、风貌、节奏和情韵等,甚至可以说,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家的写作功力,正体现于小说的细节中。  相似文献   
10.
1933年7月,陈寅恪应邀为清华大学代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题目,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此外,陈寅恪还拟了一道对子题,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道对子题后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趣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云乡和吴小如对这个“孙行者”对子题的标准答案进行了一番争论,邓云乡的《也说“孙行者”》认为“行”应读去声,所以“祖冲之”应是绝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